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計算教學占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口算又是貫穿一年級數學教學始終的重中之重。所以,口算教學在小學階段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數學大綱中明確提出,要使學生能“正確、迅速、靈活、合理”地進行口算。由此可見,如果一年級能培養起學生較強的口算能力,將對今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發現問題
參加工作以來,筆者一直任教小學中段數學的教學。在教學中年級學生時,筆者深刻體會到,在低年級能打下良好的計算能力是多么重要。它就像蓋高樓,計算教學是高樓的地基部分之一,如果地基能夯實,高樓就會蓋得既結實又迅速。
雖知道低年級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但一直沒有機會實際體驗過。直到去年任教了一年級數學,才真正體會到低年級口算訓練的任重道遠。一年級數學教學中,重點應該放在口算上。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出現的很多問題,為了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嘗試了很多培養的途徑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口算速度慢 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因為學生對口算方法掌握不熟練,或者說根本沒有掌握有效的口算方法。例如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習口算20以內加減法時,沒有理解和掌握口算方法的學生還是用最原始的數手指頭的方法,這就導致學生口算的速度總提不上去。
易出錯 原因有兩個,一是有不良的口算習慣,如看錯數字或符號、腦子里算出得數可落筆卻成了另一個數。二是一年級學生特別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分心,這樣就容易擾亂思路而算錯得數。
問題成因
出現以上問題,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一是教師在口算教學的課堂上,方式方法太死板,缺乏靈活性,沒有設計操作環節讓學生真正動手、動腦參與到理解口算算理的過程中去,導致學生機械記憶、思維僵化,只會盲目接受,不會思考和質疑。二是一年級學生的心理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往往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想的不能很好的統一。然而教師在教學時,沒有能夠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發育和年齡特點進行教學,練習形式單一化,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疲于埋頭做題,所以看錯數或符號。三是家長經常反應學生做題的時候“粗心大意”:自己做錯后,經過家長或老師的提醒就能改對。其實這些現象不能單純的歸過于粗心,其實這些都是缺乏老師的鼓勵、獎勵或是學習自信心的培養的表現。
培養方法
課堂上理解和掌握算理,提高口算質量 為了讓學生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筆者的主要途徑是先讓學生理解算理,這是重中之重。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12-9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算理,筆者先讓學生自己動腦筋想出解決的方法。有的同學用手中的小棒擺一擺:先擺12根小棒,再拿掉9根;有的在擺小棒時發現:12根小棒可以擺成10根和2根,這樣用10根小棒去減9,就好算多了。教師這時適時點出,其實這種辦法就是“破十法”。有的用“做減想加”來計算:“我先想9+3=12,所以12-9=3”。通過說算理訓練,方法活了,口算速度也加快了。在這時,筆者再適時地將“破十法”和“想加算減”和學生一起總結出來,一起討論哪種方法能快速口算,就是將算法最優化。就這樣,學生充分理解了20以內口算的算理,并自己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算法,經過鞏固練習后就能提高速度和對題率。
課下進行“車輪式滾動訓練法”,提高口算速度 在學生理解算理之后,接下來該培養的就是口算速度了。數學課上的時間有限,筆者就發動家長配合自己一起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為了能讓家長有目標和高效的進行訓練,筆者設計了“車輪式滾動訓練法”,即每周為一個訓練周期,每個周期15道統一的口算題,家長根據筆者在每期出好的口算題,制作成口算卡,每天在家里進行口算練習。練習的形式為家長出示口算卡,學生讀題口算,練習的次數定在每天3次以上。在每個訓練周期的最后一天,筆者會進行檢查,檢查的題目和本周訓練的口算題目一致。檢查要求是口算又快又對即為通過。家長們在筆者的詳細解釋和發動下,都很支持筆者的這項訓練。每周期的“過關檢查”后,筆者都會向家長公布檢查結果和獎勵過關的學生,家長們看到了努力的成果,更加積極支持筆者的工作了。這樣幾輪下來,班上93.8%的學生的口算速度提高了一大截。
評價方式多樣,提高學生積極性 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勝心強,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口算興趣。基于這一想法,筆者制定多種形式的評價制度。如針對“車輪式滾動訓練法”,筆者會用自制的“學習幣”獎勵每位過關的學生,學生可以積攢學習幣,用來換取“喜報”和各種獎品;班內還定期舉行口算大賽,選舉“口算小明星” “口算進步之星”等各種獎項;在學期末,筆者還會選出“最佳家長”來鼓勵家長們對學生學習的關心和對教師工作的支持。這些獎項在班里掀起了一股口算高潮,激起了學生們的口算欲望,帶給他們口算的自信,讓他們的口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都說一年級教師很累,很費心。累在一年級是夯實學生能力基礎的時候,費心在培養這些能力的時候,需要教師用心去思考各種方法去解決各種問題。雖然筆者的這些方法還不夠成熟,但是筆者會繼續努力,帶領學生們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和自信地走在數學的大道上,越行越遠……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楊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