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語文的重要環節是課前進行預習,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通過預習,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強化訓練,通過實踐讓孩子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預習中有困惑,討論交流時能集中注意力思索探究,提高預習水平,提高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激發閱讀的興趣,打造高效課堂。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出預習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注重激發學生預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的動力源泉。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帶著預習中的問題聽課,對要學的知識做成心中有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聽課時便會豁然貫通,提高聽課效率。對課前預習充分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贊揚。老師的表揚與同學的羨慕促使他更加努力,從而就會重視預習環節。長時間的堅持,對預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發現課前預習的優勢,自然地形成課前預習習慣。
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從課題入手進行閱讀,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可以從課題入手,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透過這雙“眼睛” 揣摩一下文章的思路和內容;然后再讀課文,來印證自己的判斷與課文內容是否一致。例如:課文為什么用“半截蠟燭”為題,這“半截蠟燭”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么事?半截蠟燭是文章的線索, 貫穿全文,題目新穎,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好奇心。這是非同尋常的半截蠟燭,半截蠟燭關乎伯諾德一家的性命,講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人沉著地和德國軍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護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的事。
查閱資料,了解背景 如課文《錢學森》通過查找資料理解坎坷而漫長的回國之路,讓我們感受到他偉大而濃郁的愛國情懷。相關資料:敵人為了阻止錢學森回國,會采取哪些卑鄙手段?當錢學森提出回國后,他們非常恐慌,后來又非常地惱火,海軍軍官金布爾甩下一句話:我寧可把他槍斃了,也不讓他回去。他們還沒收了錢學森的資料、書籍,污蔑他是間諜,把他抓了起來,關押在一個孤島上,進行慘無人道的折磨和迫害。后來,雖然錢學森被科學界知名人士保釋,但他辦公室、住宅的電話、信件還要受到嚴密檢查。
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從生字詞入手,要求學生讀準其字音,讀準生字新詞,閱讀過程中遇到讀不準或者不會解釋的生字詞時要及時查字典,并標注到課本上,為進一步理解課文掃除障礙。將文章當中出現的多音字,借助工具書或字典注明讀音,并組詞;不理解的詞據所處的上下文,猜測詞義,作出判斷,閱讀課文時要眼、口、腦、手并用,預習時遇到上面問題時用筆圈劃出來,然后借助工具書解決,讀正確,讀流利,了解課文表達的內容。如課文《半截蠟燭》生字新詞中,自己會讀、會寫、能理解字詞。
細讀課文,質疑問難 預習時還需要多用心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特想法,帶著問題去細讀課文,這樣才能在上課時帶著疑問聽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義;積極感悟和思考文章的內容,認真指尋學生在預習中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以提高課堂效率。如《半截蠟燭》一文中,①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么這樣做?②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絕妙的主意”,妙在哪里?③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提供句式:當……,誰(怎么做)……,(結果怎樣)……。
擴展延伸、增強求知欲望 經過預習,對要學的知識已經心中有數,基本了解課文的中心內容,體會課文的語境和作者的感情。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可以進行相應的拓展。比如,學習《黃鶴樓送別》一課,可以搜集李白《贈汪倫》、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有關送別的詩。又如,《半截蠟燭》,可以想象:當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級階梯時,蠟燭熄滅了。故事還會怎樣發展呢?展開想象,續編故事,作相應的拓展。這需要學生在課前就應該做好充分的預習準備,提前查閱相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交流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學生逐漸地由教師設置問題到自己能設置預習題的角度、思路,再由教師的點撥指導,轉化為學生自己的預習能力。真正做到自己預設問題,達到預習能力的提升,作為教師要進行科學指導方能實現。
結束語
預習是上好課的重要條件,課前預習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和青睞,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預習對培養學生善于質疑、思考有很大作用。對于課前預習教師一定要給予精心指導,并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才能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才能主動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加強,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閱讀的效果,打造高效課堂,從而不斷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北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