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先生說,反思是對思考的思考。在西方,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將“內省智能”(反思能力)作為人的八種智能之一,他認為內省智能觸及一個人的情感生活,作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種手段,懂得如何在生活和學習環境中揚長避短或揚長補短,懂得如何根據各種智能獨有的發展順序培養發展智能。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促進其整體能力的發展。
創設反思基石
如在五年級上冊《找規律》一課中,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盆花的規律,于是教師提問:“從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顏色?”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后,寫上了自己的答案。畫一畫的方法;奇偶數方法;計算的方法15÷2=7(組)……1(盆)。老師問:“你認為哪種方法最好呢?”學生通過4人一組討論后,有的學生認為第一種好,有的認為第二種好,有的認為第三種,各抒己見,誰也不讓誰。這時假如課堂到此戛然而止,那么這樣的討論和回答都是很空洞的,因為沒有直擊思維的本質。此時需要教師再次引導:“能說說你所認為的方法好在哪里呢?”“其他同學有不同的看法嗎?”“你同意其他同學對你回答的看法嗎?”以此來引導學生對他人的想法進行辨析,促進學生對自己想法的反思。
發展反思能力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范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稱為“通過示范所進行的學習”。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材、同學、教師自身帶有示范作用,同時課堂學習的互動還會生成各種教育資源,這些資源的處理與應用都會對學生反思能力的發展有著關鍵的意義。
如在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上)《加法運算律的推廣》一課的練習中有這么一題3.7+6.3-3.7+6.3,當筆者把學生的作業收上來的批閱的時候,發現學生的錯誤率竟然達到了80%。職業的敏感告訴筆者,學生的思維和自己的教學上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于是把學生錯誤的解題方法寫在了黑板上。
(1)3.7+6.3-3.7+6.3
=(3.7+6.3)-(3.7+6.3)
=10-10
=0
(2)3.7+6.3-3.7+6.3
=(3.7+6.3)+(3.7+6.3)
=10+10
=20
片刻之后,學生開始闡述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第(2)種是對的;馬上有學生反駁說,題目中有加減符號,但是第(2)種方法第二步全部成了加法了,就運算符號而言,不符合,所以第(2)種方法是錯誤的。有的學生馬上轉向說,第(1)種是對的;但是有的學生馬上反駁說,筆者通過計算結果不是0,所以他認為不對,他再次說明了正確的計算方法。筆者追問:“為什么一開始都認為第一種是對的呢?我們一起來反思我們的做法。”學生說:“我只在想湊成整數10,根本沒有考慮運算符號。”“是的,在這點上,老師也有責任,我對同學們一開始就強調了簡便計算湊整的重要性,所以顧此失彼了,看來我們需要改進思維,那第二種為什么又是錯的呢?正確的方法到底該如何呢?”于是學生再次陷入反思中,探尋未知的答案。在如今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學生錯誤資源的利用,通過學生錯誤的展示,從而產生懷疑,讓學生從中獲得反思的對象信息,彌補知識上的不足和思維上的缺陷,從而發展反思能力。
提升反思品質
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后,教材從基本概念的掌握、表面積和體積計算方法的探索、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個方面進行評價,評價形式采用涂“☆”,最高是五星。應該說,這樣的方式對學生反思品質的提升有積極的意義。但在具體操作時卻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學生應付思想嚴重,無根據的隨便涂星;二是教材中評價指標的語言過于專業化,學生無法理解。例如,在“探索”這欄指標中,其中一項“能進行一些合理的歸納和類推”,學生無法理解“歸納”“類推”具體指什么。為了落到實處,筆者在每個單元結束時都安排了一節“評價與反思”的課,讓學生拿出本單元的課堂作業本,補充習題、單元練習卷,依據解題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反思,同時作業本還可以交給同桌、甚至全班一起傳閱,通過互評使其更好認識自己的掌握情況。在最后,每一個學生都書寫一份學情說明,重點說明自己學得最好的地方和最不理想的地方,并指出原因。如此使反思更為客觀和實在。
養成反思習慣
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分幾步進行如下引導:一是讀題、審題的反思。引導學生經常性地反問自己“見過這個問題嗎?這種題解題要注意什么呢”等此類問題,幫助孩子引導自己的學習。二是解題過程中的反思。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見過與其類似的問題嗎?與以前的問題有什么異同點呢”“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了”等問題,讓學生反思知識的縱橫關系,歸納出有更為抽象的觀念,總結出知識規律。三是學習的整體反思。如果說前面注重的是知識結構的反思,那么“學習的整體反思”不僅需要知識層面的反思,更要注重影響學習的非智力因素的反思。比如這單元學得不好,是因為內容太難,還是上課分心了或者其他原因,尋根溯源,從自身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意志等方面進行反思。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花港迎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