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學習的一部分,對學生掌握字、詞、句、段、篇等知識,形成聽、說、讀、寫的能力,具有激趣、鞏固、補充、啟智和發展的多項功能。要使語文作業增值,必須徹底改正作業簡單重復、機械訓練等問題,并在保證作業形式靈活、內容有趣、批改及時之外,還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設計作業著眼整體性
教師一般會布置單項作業進行練習,像詞句積累、背誦一段或全篇課文等。學生的語文能力當然需要循序漸進地逐一掌握,但是按照系統論的原理,從整體出發設計和規劃語文作業,更能提高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含金量”。
一是設計作業要增加訓練效度,使一個作業的內容承載盡可能多的功能。把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進行有效整合,通過比較式題組區分易混點,通過拓展式題組鞏固相通點。例如,教學一年級《小鹿的玫瑰花》一課后,布置以下作業:
①按原文填空:
一只黃鶯( )來了。她說:“小鹿,我( )過你家那些紅玫瑰,可( )了!”一陣微風( )來,說:“小鹿,我( )過你家的玫瑰花,可( )了!”
②用合適的詞填空:
一只蜜蜂( )在葉子上,說:“小鹿,我( )過你家那些紅玫瑰,可( )了!”一位小朋友( )過來,說:“小鹿,我( )過你家的玫瑰花,還得了書畫比賽一等獎呢!”
這組作業使學生在積累詞語的基礎上,從重復式結構的比較中自主感悟到表達不同事物時用詞的差異,巧妙培養了用詞準確的語感意識,并促進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反復揣摩,學會表達。
二是設計作業還要基于一定的知識鋪墊,減緩練習的思維坡度。按階梯次序展開作業內容,由鋪墊到輔助,由模仿到創造,由典型到變式,自然銜接,逐級遞進;要控制作業密度,可以課前查找資料、獲取背景信息,課中前后聯系、比較感悟,課后遷移運用、綜合表達;甚至把作業分解為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的不同作業,分階段觀察動植物,留心周圍事件,了解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布置作業增加選擇性
學生基礎不同、能力不同、智能類型不同、習慣不同,因此,應該尊重學生差異,堅持開放、自主、靈動的原則布置作業,在內容、完成方式上給學生最大的自由度。
從相同內容的作業中選擇 如學習了《黃山奇石》,請學生仿照課文寫句子的方法,從“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中選擇一個來寫,看誰寫得生動、具體;學習了《鳥的天堂》,請學生從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中各選擇一個喜歡的句子默寫下來,或者仿照動態描寫的方法,從一場球賽、一片沙灘、一個課間中選擇一個內容寫出場景的激烈、熱鬧等。
從不同形式的作業中選擇 圍繞相同的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布置問、說、讀、寫、畫、做、演、查等多種形式的作業,讓學生根據智力類型及各自特點選擇完成。如學習了《秋天的圖畫》,學生可以畫秋天的果園,可以撿幾片落葉做書簽,可以表演秋天的動物、植物、人們……
從不同難度的“自助餐式”作業中選擇 完成前置性作業時,學困生可以選擇認讀字詞,讀通課文,理解詞句;中等生可以選擇聚焦問題,查找資料;優等生可以選擇提出自己的獨特認識,甚至質疑學習內容和主題。如學習了《地震中的父與子》后,布置三項作業請學生自選其中一個:①朗讀并抄寫父親語言、動作的句子;②兒子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想象練筆,補充課文;③有感情地朗讀,編寫劇本,排練短劇,扮演其中的某一個角色。這三項作業的語言、思維、表達難度依次提高,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
評價反饋與落實
日常的作業評價反饋形式最常用的有“正誤”“等級或分數”“評語+等級或分數”等三種方式。心理學研究發現,教師提供的反饋信息將直接影響課后作業的效果。英國評價專家布萊克認為,相對于簡單的分數或等級來說,詳細的、含有改進建議的作業評語對于改進學生的學習有重要作用。可見,教師要尊重學生渴望被肯定、贊揚的愿望,針對語文作業做出順應性評語,提出相應的優點、改進建議和方法思路。
教師評價作業,撰寫評語 針對學生工整的書寫、恰當的遣詞造句、創新的思維方法,教師既可寫出鼓勵賞識性評語,諸如“字體端正”“這么具體生動,我很欣賞”“想法新穎獨特,令我刮目相看”等;也寫出簡潔明快的、包含教師期待、啟動學生“二次完成”的促進實踐性評語,如“用‘××’詞更準確”“把幾個小標題綜合起來表述更完整”“我建議你再仔細觀察一次”等。這都能使語文作業效益增大。
搭建交流平臺,請學生相互評議 組織作業展示評比,要求學生在分享的同時,評選最準確的詞語、最形象生動的句子、最新鮮的選題、最有個性的思想、最有創意的構思等,并給同伴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讓學生作業的價值在點評和被點評中拔節增值。
緊密聯系生活,請他人回應作業 設計生活情境,引領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語文實踐,在生活中汲取言語智慧。例如:把故事講給家長聽,請家長評議后把評語反饋在書本上;給親人、師長或者朋友寫書信等,請對方回信或反饋;采訪他人,請對方在采訪稿上留言或寄語,得到交往對象的回應與肯定,是最真實、最具體的語言學習實踐。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南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