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講授新課之前,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知識背景與生活經驗而開展的嘗試性學習探究,是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重要體現,它對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的參與度有著鋪墊式的作用。高中美術課程是一門基于美的藝術鑒賞課程,它與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程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培養學生主動欣賞美、鑒賞美與創造美的思維能力,對于完善學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有著特殊的教育功效。由此,筆者以為,在高中階段的美術鑒賞教學中,應該立足“主體性參與”這個前置學習的核心取向,通過有效的前置導學、開放的學習探究、踴躍的成果展示,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他們自覺地、積極地、主動地要求加入到高中美術鑒賞活動中,陶冶學生的審美素養,促進學生審美個性的發展。
前置導學尊重學生主體人格
前置導學是學生前置探究學習的燈塔,它對于明確學生探究內容,規范學生探究行為,提高學生探究效能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然而,在前置導學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到,當前面臨的教學對象是已經具備獨立抽象思維意識的高中生,他們已經具備獨立的心理自我,有著自己的判斷與審美標準,因此,美術教師在設定探究內容與導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不要把導學內容與方向規定到“不可磋商”的地步,而應該在掌握大方向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嘗試。
教學《西方古典藝術的發源地——希臘、羅馬美術》中,筆者考慮到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西方古典藝術,學生在初中階段已有所涉獵,雖然只是觸及表層,但也算有所了解。因此,在第一課時的前置導學中,筆者為學生們呈現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式視頻,啟發學生通過雅典奧運會開幕式,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活動,找出開幕式中雅典特有的文化元素,并由此及彼,通過查找網絡資源、搜集書籍雜志、展開小組討論等形式,將其延伸放大。在這個前置學習中,筆者以視頻片段為素材,啟發學生通過具體的視頻材料,找出大家所要了解與探究的希臘藝術之美,如雕塑、希臘神話傳說等,將探究學習巧妙地插入到特定的任務活動中。這既明確了探究的方向,又留給學生自由發揮、自主探究的活動空間,實現了前置性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主體人格的教學原則。
學習探究鼓勵學生互助交往
美術鑒賞是一場關于美的盛宴,它內容多元、博大精深,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并非易事。因此,在學生的前置學習中,美術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引導他們在賞析的過程中互相尊重、互幫互助。既有交流,也有分享;既有贊許,也可以持不同的意見。以集體的力量共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共同尋覓藏匿在書本里、作品中的神秘之美,真正實現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在欣賞《西方古典藝術的發源地——希臘、羅馬美術》這一課中的“擲鐵餅者”這幅雕塑作品時,筆者并不著急對作品進行解剖分析,以大段的文字解說禁錮學生們的想象空間,以過多的他人觀點打壓學生們的獨特體驗,而是引導學生開展小組交流討論活動,啟發學生通過運動動作的模仿、作品線條的臨摹、個人體驗的交流與分享,充分感受迅速變化的運動感,體會體育運動在雕塑藝術上淋漓盡致的表現。在這樣的探究學習中,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往,拉近學生與抽象作品之間的認知距離,幫助學生更加具體地感受雕塑作品的藝術特色。
成果展示注重學生審美個性
成果展示是驗收學生前置性學習成效、彰顯學生青春活力、煥發美術課堂魅力的間接平臺。然而,不少教師在成果展示過程中,片面強調成果展示的結果,卻忽略了學生在展示過程中的交流過程;在評價過程中,也只是對各個小組的活動成果進行等級對比,一筆帶過,缺乏對展示細節的評價,忽略了學生們在學習實踐與展示過程中的個性發展。筆者以為,教師不僅要重視成果展示的結果,更要著眼于它的過程,鼓勵學生有不一樣的展示內容與方式,注重學生審美個性的培養,引導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與創新的嘗試。
在《西方古典藝術的發源地——希臘、羅馬美術》的最后一課時里,筆者在前置任務設計時,引導學生將學習的關注點由教材移向自身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挖掘并認識身邊的藝術,發現身邊的美。在這個前置學習中,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以“我身邊的雕塑”為主題的探究活動。在這個學習活動中,學生們要收集身邊的雕塑作品,如小區門口、公園附近、廣場中央等公共場所的雕塑作品,并將他們拍攝下來,呈現在多媒體課件中。小組成員需對這些雕塑作品進行編號,并說一說“它們美不美,究竟美在什么地方”。活動結束后,小組組長需整理出活動報告,并在課堂探究環節呈現本組的探究成果。
前置性學習不同于簡單的課前預習,也有別于以課后延伸為目的的探究實踐活動,它旨在通過學生有益的課前嘗試性探究活動,主動發現問題,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并明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帶著這些準備、發現與疑惑,更加聚精會神、目的明確地進入到下一堂課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充分凸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擴大學生的教學參與范圍,實現美術鑒賞教學的靈活性與開放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立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