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動手實踐對孩子的學習,特別是數學學習是極其重要的。2011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地把“動手實踐”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如何讓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更扎實、更合理、更高效呢?
準備好教具學具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愛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在課堂上適時地合理地創造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圍繞某一個有意義的問題親自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學生會學得輕松、愉快、有趣、高效,有利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形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徹底改變“耳聽口說”這種簡單化的學習模式,要精心準備教具,充分利用數學學具,讓學生在遇到難點問題時,能隨時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
如果沒有與教材配套的學具,也可以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去自制,這也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難得機會。如:在教學小學四年級“角的分類”一課之前,筆者就安排學生在家提前做好一個活動角。課前展示時發現,有的學生做的角比老師做得還要大氣。又如:小學六年級“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要做這一實驗前,可分小組讓學生自制圓錐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再組織學生驗證。這樣的學具教學,能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和動手欲望,是調動學生動手實踐積極性,促進手腦并用的良好機會。
動手操作帶動思維
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善于把握好每一個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深挖每一種操作材料的價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和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最大限度地為發展學生的思維服務。
把握好學生動手操作的時機 好鋼用在刀刃上,才是最鋒利的。只有準確把握動手實踐的恰當時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起到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在教學小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先請同學們計算出三角尺三個內角的和是180°,再提問:“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學生表示說不清楚,求知欲瞬間被激發出來,于是就想出了很多辦法去驗證。這個教學片段里,教師把學生的動手操作用在了學生想知卻不知、似懂又非懂之時,起到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的效果。
豐富實踐材料 動手實踐是學生認識概念、理解法則、推導公式的重要途徑,使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操作得出自己的結論。為此,就要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變為靈活主動地去獲取信息,整理信息。在教學中要豐富實踐活動的材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實踐過程、發現數學規律,做到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如果學生的動手實踐變成了簡單地執行老師的任務,變成了一種對書本的模仿與復制,只需手的運動而無需腦的興奮,那么它的效果將會大大降低,也就難以實現舉一反三。在教學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出示了足夠多的不同長度的小棒,供學生挑選搭建一個長方體“骨架”。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動手操作,更要動腦思考,使動手操作富有實效。通過最后的追問、辨析,使學生對“棱的特征”有了進一步認識。
精心設計實踐性作業
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是課堂學習中的一個環節,更是一種貫穿課堂始終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意識。它不能只局限在小課堂中,更應該延伸到整個家庭和社會當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實踐性作業,把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引申到生活實踐之中去,避免書本知識和生活中的知識脫節,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例如:在學習了“對稱、平移、旋轉”之后,布置學生利用“對稱、平移、旋轉”的知識設計一幅圖案畫;在學習了“游戲的公平性”之后,組織學生在課后用所學知識設計一個公平的撲克或摸牌游戲,并和好朋友玩一玩;在教學“克的認識”后,可以利用天平讓學生動手稱一稱“一本數學書重多少克”“一塊橡皮、一把小刀各重多少克”。通過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學生們不僅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還提高了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
循序漸進,保持指導的連續性
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養成教育的一部分,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慢慢形成,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學階段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不同,所以每個年級動手操作的難易程度也應不盡相同。通常,越低年級的學生,越適合于動手操作活動來輔助學習,理解知識;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抽象能力也在不斷增強,但對于有些難懂易錯的知識,學生還是需要動手操作的。教師要準確把握好尺度,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鍛煉,讓他們動手實踐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例如:小學數學中的“圖形與幾何”內容比較抽象,但是如果能夠通過畫圖、拼擺的形式把圖形展現出來,又往往變得形象起來。可是,在教學中確有不少學生在遇到這類問題時,就想不到或者不會通過畫圖等操作來解決,而是僅憑自己的想象力來完成,從而導致了錯誤的發生。這時,教師就要適時進行指導,指導他們動手實踐來解決問題,進而形成動手實踐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曹埠鎮曹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