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有些語文教師抱怨:這幾個學生的作業是抄的;今天又有幾個人沒交作業;學生又嫌作業多,我覺得不多啊……聽到老師們的這種種“心聲”,筆者不禁想問:學生為什么不愿意做語文作業?語文教師到底應該怎樣布置作業?
語文作業的現狀與弊端
語文作業不被重視 高中學生一天要上8節課和3節晚自習。白天被課時占據,基本沒有時間做作業,大量的作業都被放在晚自習來完成。在語數外領頭的作業中,學生往往會先做數學或英語作業,卻把語文作業放在了最后。不少學生有這樣的誤區:語文作業做不做無關緊要。因此在時間不夠用的情況下,不能及時完成的就只能是語文作業了。
教師認識不足 課改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師關注的焦點是如何讓課堂“亮”起來,而對作業的要求僅僅是不讓學生閑著,不要被其他學科的作業擠占,導致作業往往與教學脫鉤。其實,作業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延伸,是一種再認識、再提高。如果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就無法設計出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勵學生再創造的作業來。
作業內容單調 認識的不足和指導思想的陳舊,導致了作業內容的單調、狹窄:認為作業僅僅是課本知識的再現;布置作業只重視學習效果,而忽視學生能否掌握探究等學習方法;學生只是機械地識記所學知識,卻不會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科本位的作業還阻斷了學科間的聯系,就語文而語文,忽視了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布置的作業無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語文作業的價值與功能
都說語文素養是要從小培養的,這培養的時間在哪里?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外的語文作業就是提高素養的最佳陣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在繼續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說,語文教師不應該僅僅是應試教學,而是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基礎的人本教學。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抓住作業時機,不斷地引導和灌輸,要引導學生積極發現美的情感、美的節操、美的事物、美的心靈,注重體驗美的熏陶,接受美的感染,欣賞作品中無處不在的美,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雅文明的欣賞品位,形成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布置作業的技巧
作業布置要體現個性化、開放性、探究性,在布置作業時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張揚學生的個性。
“看鍋下米”的作業布置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語文博大精深,高考考查的內容可以說是無所不及,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性格和個性都不相同,知識基礎與認知水平也略有差異。如果是“一刀切”的作業,就會造成好學生吃不飽,限制了他們的發展;而后進生則會望而生畏,失去做作業的興趣。從因材施教的原則出發,除了統一的作業外,我們也需要個性化的作業。就語文科目來說,根據高考題型的6個板塊:語言基礎知識(包括字音、成語、病句、語言表達和運用)、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鑒賞、名句名篇默寫、現代文閱讀(包括文學類文本閱讀、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作文,學生在每次綜合考試之后,自己統計錯題,熟悉自己的優缺點。讓學生自己面對弱項,進行補差。一周之內,可以留一兩天的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給自己布置作業,讓他們自主學習,查漏補缺。這樣,存在不同問題的學生都能有針對性、主動性的學習。修復了自身的“短板”,必能取得良好的成績。要注意的一點是,學生給自己布置作業,不是說老師就什么也不管了。老師要做的是收集各種類型、各種難度的題目,供學生挑選;在學生完成作業后,還應該及時批閱,必要時還要找學生單獨輔導。
“突破時空限制”的作業布置 大多數老師認為,課堂是傳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陣地。怎么能讓作業侵占其神圣的地位?其實,語文作業因其豐富性而具有多樣的方式。我們應該提倡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例如,識記、背誦之類的作業,可以每天利用課上10分鐘時間來強化,結合課后學生自己的鞏固,來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如果是一些思考量比較大的作業,可以先在課上進行討論和引導,讓學生有了認識和領悟,以利于作業的完成。在高中學生負擔重、語文作業又不受重視的情況下,注重研究學科特點的訓練目的和學生的心理,力求尋找他們喜歡的形式,并利用課堂時間,適時適量地布置作業。讓學生認識到完成作業的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完成一天的作業是一種滿足于享受。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加強作業布置的研究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活中的語文”的作業布置 縱觀各個學科,語文是運用范圍最廣的一門學科。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我們應該做一個有心人。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積累材料,從而體驗生活、思考生活、提煉生活,提高語文水平。古今中外的教育實踐都充分說明,學好語文的最佳方式就是廣泛和深入地閱讀以及讀中的思考和積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試用過許多手段來促進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筆者從高一開始就給學生布置一個每周的固定的作業,包括摘抄優美片段和周記。這就勢必要求學生多讀書,多觀察生活。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