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結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構“引出問題——探索新知——知識運用”三個環節,教學設計要用心于情境設計,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生長”的土壤;用心于活動設計,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用心于練習設計,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落實學生“四基”發展,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情境設計:提供生長土壤
案例:在情境中引出問題。
片段一: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情境設計:(多媒體演示一輛汽車在碰撞中前面的擋風玻璃碎了)。
師:同學們,剛才你看到了什么?
生:汽車前面的玻璃碎了。
師:那你覺得該怎么辦呢?
生1:換一輛汽車……
生2:去換一塊玻璃。
師:是啊,換玻璃需要考慮什么?
生:算出這塊玻璃的面積。
(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顯示:汽車的擋風玻璃的形狀是一個梯形,就引出探求梯形的面識計算方法……)
片段二: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找規律》情境設計
師:奇奇參加主持人競選,她有二件上衣、三條裙子,你能給奇奇選一身衣服嗎?
生1:黃色上衣和藍色裙子。
生2:紅色上衣和藍色裙子。
……
師:像剛才這樣,一件上衣和一條裙子合起來是一身衣服,是一種搭配。二件上衣、三條裙子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操作探索一共有多少種搭配的方法……)
在這兩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在情境設計中都把目光投向了生活,尋找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但兩者卻頗有差異,片段一教師關注了生活中的梯形,忽視了這一情境對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缺少“生長性”。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從需要配玻璃這一情境中讓學生馬上想到要計算面積是比較困難的,更不能有效體現面積計算在生活中的用處,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活動設計:積累活動經驗
案例:蘇教版小數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探索過程。教師演示長方形的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引出問題:圖形的面積變了嗎?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師:同桌商量商量,你有什么方法可能知道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后動手試一試。
生1:我是用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20平方厘米。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同學是怎樣數的?(多媒體演示數的方法)
生2:我把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長方形,計算出面積是20平方厘米。
師:你是怎樣變的?請上臺給我們演示一下。
(學生邊演示邊講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師: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位同學的方法(多媒體演示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引出“轉化”)。
師:拼成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同桌之間議一議。
生1:面積不變……
生2:長方形的長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高……
教師根據學生的口答,完成板書如下:
長方形的面積 = 長 "× "寬
↑ "剪拼↑ "轉化↑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底 "× "高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可以轉化成求長方形的面積,小組之間說說剛剛的轉化過程。(學生小組交流)
師: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轉化成長方形呢?拿出你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試一試。
(學生操作驗證,交流說說轉化的方法和過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練習設計:數學素養的發展
練習題設計中,關注度不應僅僅是知識的掌握與技能的形成,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和引發數學思考,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以案例中的練習設計為視點,折現出練習設計的三個關注度:
層層深入,關注雙基的達成度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練習題設計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單一到復雜,步步為營,層層深入,使學生的知識得以鞏固,技能得以形成,能力得以提高,從而有效地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動靜結合,關注課堂的張弛度 在練習題的設計中,如果都是口答等形式,就會滿堂喧嘩,缺少個人思考;如果都是筆答等形式,就會死氣沉沉,缺少課堂活力。
引發思考,關注學生的思維度 一個好的練習題,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還能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從而有效提高數學學習活動的效率,并把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目標結合起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