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德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多種教學情境,在情境中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之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并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那么,該如何優化情境,提高品德課堂的實效呢?筆者結合教育教學中的一些案例,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即時情境,生成精彩課堂
案例描述 在執教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更上一層樓》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腳踏實地去努力”,筆者預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請進了與孩子們同齡的楊楊這個角色,出示了他生活中的4幅圖,4幅圖主要體現他想做宇航員,但卻不愿意腳踏實地地去努力。然后,讓孩子們先觀察圖畫,再辨析明理。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第一個孩子站起來就逐一指出:“4幅圖中楊楊的做法實現不了理想,要實現理想必須要從小事做起。”孩子們立刻紛紛表示贊同。
理未辨,意已明,再讓學生結合圖畫討論已沒有價值。筆者及時對教學預設情境進行了調整,創設了即時情境——從孩子回答中的“小事”入手,組織學生交流:“對于楊楊來說,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這大事和小事之間有什么關系?”孩子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他們認為:“大事”就是楊楊想當宇航員;“小事”就是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鍛煉好身體……不從這些小事做起,就永遠實現不了理想,因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筆者適時引導他們回憶語文課上學過的《青蛙看海》,然后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模擬青蛙跳”的游戲,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踏踏實實、堅持不懈走好每一步的重要性。
案例評析 在上課、聽課的過程中,教師們大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教師在課前做了精心的預設,但在課堂教學時由于孩子們鮮活的個性常常讓課堂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甚至偏離了教師原先預設的教學情境。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們其實不必緊張。這些不確定性中往往具有獨特的教育教學價值,它為課堂提供契機、呈現內容、營造氛圍,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如果教師能夠及時捕捉這些信息,再進行調整、重組、優化,就會創設出更具價值的即時情境。
如果說預設情境關注的是學生過去和未來的生活,而即時情境則更多地關注到學生當下和正在進行的生活。即時情境更富現場化,更具感染力,更富針對性,能使課堂教學處于一種富有智慧、激情、靈動和魅力的動態過程中,實現教學的“天時、地利、人和”。這樣的教學過程,更能深度發掘學生的生活資源,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極大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更好地落實以生為本的品德教學理念。總而言之,成功地創設和利用了課堂的即時情境,課堂教學就會真實、鮮活、精彩、深刻。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預設情境和即時情境有效結合的方式,優化教學情境,實現品德課堂的高效性。
兩難情境,提升判斷力
案例描述 在教學《我也想當升旗手》一課,在組織學生討論升旗禮儀時,執教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星期一早晨,莎莎家的鬧鐘沒電了,沒能及時起床。上學就要遲到了,她快步向學校走去,來到校門口,升旗儀式已經開始了。這時,莎莎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如果從隊伍后面繞行,她就可以準時來到教室,并把同學們的作業準時送到老師的辦公室里;如果立正行禮,她就會遲到,同學們的作業就不能及時被批改。她該怎么辦?老師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立場,孩子們兩種選擇的人數基本相當。老師不做評價,組織A、B兩隊進行激烈的觀點辯論,在辯論后,又讓學生重新選擇。學生們討論得異常激烈,爭先恐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學生們深切體會到了國旗是國家的象征,升國旗時立正行禮的重要意義。
案例評析 曾有學者這樣說:“道德是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產生的。”美國當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學家和道德教育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斷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遵從他周圍的成人的道德判斷能力。”作為品德教師,我們的重任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在面臨矛盾和沖突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在品德課堂上,多創設一些“道德兩難情境”,就能逐漸消除兒童面對兩難道德問題時產生的困惑,逐步幫助兒童增強道德行為抉擇的信心,真正通過德育活動來發展兒童的道德能力。
“道德兩難情境”的創設,要遵循真實、可信、有沖突且只包含兩條道德規范的原則。在課堂實施過程中,當學生出現意見分歧和失衡時,教師不要輕易表態,而是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辨析,繼而再做出新的判斷。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考慮他人觀點,協調與他人的分歧,引導學生在自我比較中主動去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此外,教師還要善于采用恰當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通過長期創設“道德兩難情境”,學生們在一次次的熏陶中,在一次次的選擇中必將提升自己的道德判斷力。
促進知行合一
案例描述 在執教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我想要,我能要》這一課時,某老師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老師先問學生:“同學們,這個星期天我們班將組織春游活動,你們高興嗎?”學生們個個歡呼雀躍。老師讓學生們在發下的《春游計劃書》上寫一寫自己準備帶的物品,孩子們認真思考著,然后寫下來了。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說一說、算一算、想一想、改一改等方式進行合作討論,孩子們明白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物品都能要,要根據自己家庭的經濟情況和春游的實際需要進行合理選擇,孩子們又對自己的計劃書進行了認真的調整。調整后的計劃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整堂課,孩子們學習積極性相當高,在課堂上爭先恐后地發言。顯而易見,這個教學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的教學效果相當不錯。下課鈴響了,孩子們一下子圍上來:“老師,我們真去游玩嗎?”老師不置可否地笑一笑,什么也沒說就走了。孩子們露出失望的神情,教室里立刻有學生輕輕說道:“我就猜到就是騙人的。”更有學生隨即將寫好的計劃書團起來扔進了垃圾桶。
案例評析 審視當前的課堂,這樣虛假的情境比比皆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少老師都會根據教學內容精心編織“美麗的謊言”。在教學時,此類情境設計也確實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向了高潮,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但真相總有大白于天下之時,當學生明白老師只不過是“說說而已”,就產生了一種被愚弄的感覺。久而久之,學生們就會覺得“原來說的可以和做的不一樣”。當品德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都在演戲時,何來教學效果?這或許也是當前品德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學生聽得激動,說得感動,但最后卻往往沒有行動”的癥結之一。
這種虛假情境與“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是相違背的,也是老師漠視學生的一種體現。因此,教師在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時,不能圖方便、圖刺激,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要考慮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考慮它的真實性和現實意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積極動腦的同時,還要注意將情境向真實生活延伸,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學習,開展真真切切的“實踐”活動,用實踐來檢驗“真理”,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栟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