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兒子》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的寫人文章,選自臺灣名家林清玄的《鞋匠與總統》一書。課文寫了林肯就職演講前,一位參議員羞辱他卑微的出身,企圖讓他下不了臺,但林肯的演講成功地將參議員們的嘲笑聲化為了贊嘆的掌聲。課文還略寫了林肯領導人民取得南北戰爭勝利的事。從《鞋匠的兒子》這篇文章,能給我們許多教學啟發。
領悟人文內涵
立足讀者 讀者就是學生。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角色心里,深入人物內心活動,品悟人物的品質,汲取精神滋養。本文通過人物語言描寫來突現林肯的人格魅力,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層的內涵是關鍵。課文的重難點是林肯的三段話。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讀三段話,找異同,激活學生的思維。
了解作者 作者是臺灣作家林清玄,他出生于一個世代務農的貧窮家庭。少年時隨父兄在椰風蕉雨中度過,在田間胼手胝足地勞作過,在人生的道路上經歷了太多的坎坷,但是他堅強不屈,永不言棄。從《林肯傳》可以獲知:林肯是美國第16任總統,他的一生充滿坎坷。幼時喪母、讀書無門、妻子又不夠溫柔賢惠,從35歲到52歲的17年間經歷了無數次的競選失敗,好不容易當上了總統,又趕上了南北戰爭的爆發,經歷了4年的煎熬戰爭結束,又迎來了他生命的最后時刻:在劇院被刺殺。作者林清玄借林肯的故事,使大家相信:出身卑微并不可怕,不怕貧苦出生,要奮發圖強。語文教學要注重構架文本、作者與讀者三者的聯系,引領學生深入解讀文本以及堅強面對人生的意義。
走近編者 教材編委在結尾加上“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腳的,我不希望這個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結束分裂,它應該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為什么加了這樣一個結尾,貌似和主題無關。蘇教版主編朱家瓏的講座解開了疑惑:2000年臺灣大選,陳水扁上臺,兩岸關系緊張,海內外呼吁反分裂。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才編排了《鞋匠的兒子》。語文,也代表著國家意志。通過這組課文的學習,除了讓學生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更要對學生進行國家統一的人文教育。
品味演講的藝術
在美國,任何人都可能憑借演講的才能而當上總統。那么美國民眾為什么憑演講來決定選票?因為演講展示了一個人的才能。是“才能”,而不是“品德”。林肯的成功,不僅僅在于他的偉大的人格魅力,還與他超人的演講口才密不可分。從語言角度講,要讓學生品味林肯作為一個演講家的藝術。
耐心地傾聽 林肯的演講很具有技巧。當林肯上臺演講時,一位態度傲慢的參議員羞辱林肯,所有的參議員都大笑起來。等到大家的笑聲停止過后,林肯才開始演講。林肯耐心地聽完羞辱他的話。這樣的“等待”,既顯示了他的風度和涵養,是有力反擊的基礎,更是一種基本的演講技巧。
智慧地反擊 林肯的即興演講——文中的九句話。這九句話覺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句話都暗含著林肯的智慧反擊。例如議員嘲笑——“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雖是羞辱,卻是事實。林肯如果針鋒反擊,說什么人人平等之類的話,就有替自己卑微的出生進行辯解之嫌,勢必會使他失去一大批擁護者,而那些議員們會趁機加倍的嘲諷他。才思敏捷的林肯智慧反擊——“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雖說“感激”,其實是綿里藏針,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反擊方式,警告對方:我尊重你,請不要無端挑釁。“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意思是說:我沒忘記身份,將對方那句“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置于死地。
真誠地表達 林肯說的這三段話中,沒有一處華麗的詞藻。但讀來卻這樣打動人。這是為什么呢?樸實的語言飽含深情。那一“感激”,先“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再對“所有的參議員說”……無論演講技巧多么高明,沒有真情,是不可能感染別人的,林肯的演講,情真意切,娓娓動人。正是林肯的“真城”,征服了大家。
學習謀篇布局
選材精當 這篇課文寫了兩件事——參議院演講和維護國家統一。林肯一生可以記述的事例很多,而作者只選擇了兩件:在參議院演說及反對分裂,突出了他追求平等的執政理念。作者為了表現人物的核心品質精選材料,這也是高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方法。
布局精心 本文在布局上也獨具匠心,前后兩件事有詳有略,詳略得當。第一個事例是詳寫,抓住一個特定的場面,寫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身卑微,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持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以精彩的演講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與愛戴。第二個事例,略寫了林肯就任總統后不久,南方發動分裂戰爭,林肯號召人民結束分裂,維護國家統一。
一線總牽 執教《鞋匠的兒子》時,一位學生質疑:“老師,課文圍繞‘林肯就職演講’去寫,但最后又補加林肯就任總統后的治國情況,是不是有點畫蛇添足呀?”教師稍一遲疑:“大家想想,多余嗎?”結果,學生的觀點并不統一。“作者這樣選擇還有別的用意嗎?小組討論一下。學生說:“在林肯的內心深處,他把治理國家看作是修理鞋子,鞋子破裂不能穿,國家分裂也不能生存。”“與前文是有內在聯系的。鞋子、房子、人心、國家,都必須保持整體統一性,這是做鞋的藝術,也是治國的藝術。”這樣“統一”思想成了貫穿兩個事例的主線。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翰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