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北京市政協召開本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情況調研新聞發布會,發布了“本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本市近年來中小學生健康狀況嚴重下滑。報告建議將體育納入高考。(2014年3月19日《北京晨報》)
提高孩子體質,增加體育意識和習慣,便將體育進入高考的手段,雖說是無奈之舉,但效果可能會是顯著的。不過,體育入高考還需多方兼顧,力求公開、公平、公正。其一,顯而易見,體育入高考對心肺功能不全等身體先天羸弱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國家可對體質差學生適當放寬標準,以人為本,別造成不達標沒有畢業證,不能上大學的硬性規定。反過來說,體質差的學生也應該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其二,貧困地區學校的體育設施落后,在這種情況下,跳繩、游泳、球類等有場地、器材限制的運動項目,就變成城市孩子的專屬項目。國家應對此有所考慮,莫讓寒門學子寒了心。其三,體育高考如何評分?這需要完善的監管體系,引入第三方考評及監控等設備缺一不可,只有保證公開、公平、公正,才能讓家長、學生滿意。
將體育納入高考,不是為了高考,而是為了增加學生的體育意識,是將體育意識和體育地位納入高考,納入人們的心中。家長應重視體育運動,去適應和接受體育地位上升的過程。國家相關部門也要多方調研,力求給出最好的方案,多方兼顧,莫給不公正的腐敗以可乘之機,讓公開、公平、公正真正進入體育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