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教平在2014年3月27日《現代教育報》撰文指出:近日,一組北京中學生穿寬松校服接待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米歇爾的照片在網上公布后,意外引起網友校服之爭。不少網友覺得那套寬松的藍白運動校服“太減分了”,甚至“丑到爆”。
實際上,學生們對校服的不滿早已有之。去年年初,上?!皢栴}校服”事件發生后,還一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如今,奧巴馬夫人訪華,校服問題本與此毫不相干,卻意外成為焦點,進而引爆網友們對國內運動校服鋪天蓋地的吐槽。表面看起來是對校服設計的不滿,背后卻透露出在涉及學生親身利益等問題時,對自己作為當事人長期缺位的不滿,這不滿恰恰蘊含了一種對自主權的吁求。
關于校服的由來,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校服的出現是源于戰爭后,部分家庭生活艱難,學校為了使貧困家庭的學生不因穿著產生自卑感,也防止富裕家庭的學生炫耀,因此統一著裝。后來,這種觀念被大多數學校所接納,校服興起。應該說,讓校服承擔掩蓋“均貧富”的功能也罷,還是成為承載學校文化的載具也好,都是外界強加給它的,本身也并不能算錯。只是這種承載和強加,很多時候并沒有考慮使用者本人的意愿,也并沒有考慮校服作為衣服的最初本性——是不是合身,是不是美觀大方。倘若不符合后兩點,前者即便有太多的意義,又有什么意義呢?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作為管理者,總認為只要一心為學生好,即便是有些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學生也總會理解的。因此,一旦碰到學生不認可、不買賬,甚至反對時,總是一臉委屈、甚至傷心不已。殊不知,在涉及有關學生切身利益的事件時,不征求學生的意見,甚至都不讓學生參與,其實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也是對學生的不信任,也并不符合民主辦學的時代潮流,如此不知反省自身的“衙門”做法早已過時,類似的委屈心態不要也罷。
從這次網友的反饋看,他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回歸衣服的最初功能——美起來。按理說,這要求并不過分,也并沒有脫離學生的身份到標新立異的程度,但何至于久拖不決,以致于今日喧賓奪主,成為本不該成為的焦點話題了呢?而且,除了校服,還有哪些事情涉及學生而剝奪了他們的參與權了呢?這不能不值得管理者深思。
其實,很多時候,讓當事人參與進來,認真吸納他們的意見,不僅能化解彼此的矛盾,也是集思廣益、促進工作的有效手段,其結果往往是雙贏。
再以校服為例,同樣是北京,就有學校推出三大類,超過40款的校服,結果引來學生搶購,就連學生家長就有十幾位自發做志愿者,排班輪流來幫忙。原因就在于,在設計這些校服前,學校特意做了問卷調查,上網征求學生的意見,甚至召開新款校服發布會時,把學生、家長都請來,根據他們的意見現場改進細節。以至于學生說:“以前恨不得在校服外邊再套一件,現在穿著(新校服)都不想脫了!”
可見,校服問題的背后并不只是該不該滿足學生的個性那么簡單,它考驗的是我們的管理者,在提倡現代化辦學的今天,能否與時俱進、能否真正聽從師生的意見,把科學、民主的管理舉措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