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議
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最重要的基礎。教育公平的基本內涵,是在現實社會條件下實現大多數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平等,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等方面。既然出身不能選擇,社會就應該為每個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權利和教育機會。
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公平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政府資源配置不均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推進教育公平,關鍵在于提高薄弱地區、薄弱學校的教育質量。根本途徑是政府要自覺進行科學的資源配置,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點錦上添花。推進公平既要堅決,本身也要講效率,要走阻力最小的道路,要講究策略和方法。從前我們提推進教育公平,強調縣區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促進公平的當務之急,這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抓手。但同時,省級統籌是基礎和前提。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第七屆理事會會長鐘秉林:目前除了擇校,還有擇班、擇老師的現象。這些最大限度地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現象屢禁不止。每位家長都想為自己的孩子爭取到最好的資源。要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不公平的現象,還是“提高教育質量,把好學校辦得多一些”。
目前的一個主要矛盾是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好學校太少,滿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質量緊密連在一起的,沒有質量的公平老百姓是不滿意的。要拓展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必須長期積累,一個學校傳統文化、校風、學風的形成,絕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
讓農村學子如何接受公平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顧海良:促進教育公平,將公平意愿變為現實,要給農村的孩子一塊“墊腳石”。教育公平應遵循的一個原則,應是差異性原則。這意味著,教育資源的分布要公平,接受教育的環境和條件要公平。當下,農村的孩子由于條件限制,義務教育階段不能和城市的孩子獲得同樣的機會。因此,需要給予這些孩子特殊關照,給他們“墊腳石”,在進入高等教育時助農村學子一臂之力。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實行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是當前均衡配置城鄉義務教育資源的重要手段,但數據顯示,我國大部分地區城鄉交流率均在5%以下,離教育部提出的10%至15%的流動率目標相差甚遠。建立“縣管校用”的義務教育教師管理制度,設立專項經費,建立監督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等,因地制宜,把好政策落實到位;開展校際對口支援,還可以建立“學校共同體”;組織退休教師到薄弱地區支教。一些退休教師教學經驗非常豐富,余熱卻難以發揮。國家可將此作為一項工程來推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第七屆理事會會長鐘秉林: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同時,不能走入追求絕對的教育平均的誤區。教育公平不是指教育平均,追求教育公平,也應該人人都能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
信息化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新手段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信息技術不僅可以迅速優化城鄉資源配置,還可以優化區域、校際的資源配置,甚至影響全球的教育資源布局。這項工作應上升為國家戰略。
全國政協委員王路:教育信息化能夠將優質教育資源便捷、高效地向農村和邊遠地區擴散,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事業跨越式發展的有效手段。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是加快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
教育信息化建設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都有積極作用。大力推進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能促進并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信息技術在促進資源共享方面使落后邊遠地區也能同發達地區一樣享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優秀的教師。同時,優秀的教學資源的相互流通,降低了重復建設的費用,使更多的老師有充足的時間鉆研教學,通過與同行的交流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