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議
高等教育的好與壞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前景和未來。可以說,高等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廣度就是大學數量的多少。深度是大學底蘊的深淺。雖然我們國家有很多大學,不少學校擁有面積很大的校園,但我們的好大學太少。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私立大學在中國的缺失。盡管國家近年來先后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但這些意見的落實情況并不樂觀。
民辦學校辦學限制多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我在辦理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的改制工作時,就發現在大學設立審批條件上,國家目前對民辦大學和公立大學辦學執行的是兩套標準。比如,公立大學的校園面積沒有明確限制,而對民辦大學則要求占地面積至少有500畝,生均面積要達到6分地才能獲批成立。如此嚴苛的條件讓很多辦學者望而卻步。很多教育界人士其實都明白,生均面積并不是決定一所學校好壞的硬指標。我們放眼國外,會發現很多國外知名高校的校園都很小。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應該由兩部分組成,就是公立教育體系和民辦教育體系。這兩個體系應該是并行的、平等的,國家都應給予大力扶持,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把資源都給了公立學校。民辦教育發展好了,和公立教育形成公平競爭,會促進公立、私立學校之間的教學改革和質量的共同提升,這對中國的人才培養是非常有利的。否則,高校就會像曾經的國有企業一樣,屬于壟斷狀態,服務沒有保證,更不用談提升大學的競爭力了。
民辦高職院校新定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生教育集團董事長李學春:盲目追求本科的做法很有可能導致這批高職丟了職教優勢,與現在國家的導向極不相符。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直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職業教育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國家、社會的需求。現在,國家要匯聚全社會之力,向職業教育聚集,大力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章義和:國內教育界確實存在中職學校拼命想升高職,高職院校腳踏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兩條船”,削尖腦袋升本科的現象。高等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任務與分工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科層次人才。這個工作是值得尊重的,沒有必要非往本科那條路走。這批優質高職發展起來不容易。我擔心他們跑到普通教育的隊伍里,按照本科的模式發展實在可惜。有一些高職院校整天嚷著要升本科。還是那些教師、那個實力,升了本科水平就能提高了?今天升了本科,明天是不是還要申請碩士、博士點?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現代教育集團董事長蘇華:不應該聚焦在民辦高職能不能升本科上,而是要看這批學校夠不夠格辦本科。民辦高職可以升格,變成應用型大學,但關鍵是如何評定。目前的評定標準的確存在對教學質量、畢業生質量、產教結合程度等應用型大學的關鍵指標體現不足的問題。我們對現代職教體系中本科、碩士、博士層次的研究還不成熟,在標準、內容都尚未確定的情況下,盲目讓高職升格,是一種錯誤。
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有待區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院長秦和:目前,我國民辦教育的發展還很不足,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應鼓勵民辦高職高水平發展,要允許高水平高職院校進入本科系列。一些制約民辦高校發展的政策瓶頸始終未能突破,民辦高校的法人屬性、地位尚不明確。在財政投入方面,對于民辦高校來說,穩定的公共財政支持制度尚未建立。按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資助民辦學校的發展,獎勵和表彰有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健全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但因這些規定缺乏強制性,而且未區分民辦高校的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在政策落實中可能出現“搭便車”現象,導致資金遲遲未能兌現。民辦高校類型多樣,舉辦者的辦學目的、價值選擇多樣,很難由國家統一出臺政策。要解決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講,必須明確民辦高校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分類標準,使營利性民辦高校和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都能在各自定位上健康發展、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