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福認為,10年課改收獲頗豐,感受頗多。既有成功創建的喜悅,也有艱難創建的辛酸。他始終把要做中國教育的“袁隆平”,作為自己的專業愿景,不斷激勵自己,心懷素質教育信念,追逐著課堂強國的夢想。10年間,他觀察研究 6600多節課,指導了上千節課,成功創建了影響全國課改、引領地區課改的60余所新課程有效教學示范校和先鋒校。“秉持信念做教育,摒棄浮躁做研究。”這句話是湖南省長沙市紅星小學校長對韓立福精神的評價。
信念·責任·執著
自2004年以來,韓立福秉持素質教育信仰,堅持不懈地深入基層中小學課堂,與廣大校長、教師一起研究:如何創建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符合新課程改革理想的有效教學,創建問題導學型學本課堂。到目前為止,已經成功指導了河南省漯河高中、山西省太谷二中、深圳市第二實驗學校、沈陽市渾南一中、江蘇省徐州市潘塘中學、山東省濟陽縣竟業園學校、山東省棗莊市紅旗小學、廣州市頤和實驗學校、河南省洛陽市新城實驗小學等60余所學校。在合作研究和創建過程中,韓立福欣喜地發現所有創建成功的學校校長都有共同特征:對素質教育意義認識深刻,對國家實施新課程改革理解全面,一般都有基于自我實踐感悟的個性化教育思想。這些校長堅信實施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都是“為了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發展”,對自己所從事的基礎教育事業有真摯追求;對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有高度的一種責任心。在韓立福看來,信仰、責任和執著是新課改成敗的關鍵。
韓立福把這些校長稱為課改先行者,認為他們先行探索課改,為同行者提供有價值的經驗。韓立福在與他們共同創建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攜手前行,共同成長。韓立福說,每位校長都面對來自社會、家長、同行、教師等落后觀念的重大壓力和挑戰,都走過了不平常的探索之路,留下了課改先行者深深的“足跡”。韓立福和他們共同面對的三大困難,就是教師觀念轉型、行為轉型和學習成長。觀念轉型瓶頸是指教師課改意識和思想上存在“想不想做”的問題;行為轉型是指教師課改行為上存在“想不想做好”的問題;學習成長是指教師在課改實踐中“想不想學”的問題。韓立福認為,由于一線教師都是從傳統的傳遞式課堂教學中培養出來,他們最熟悉的、印象最深刻的教學意識、教學思維就是“先教后學”的傳遞式課堂教學。由于長期從事傳遞式教學,已經養成了這種行為習慣。每天的教學工作就是備課、講課和批改作業,然后對付考試,誤認為課堂教學就是“教師講學生學”,其它方式的課堂就不是課堂了。他們把自己當成學生學習文本知識的“傳聲筒”和“解讀器”,誤認為教師職業是不需要學習的職業。所以,在創建過程中,要改變他們的意識和習慣難上加難。在課改過程中,韓立福和校長們通力協作、共同解決了這三大難題,使學校課改得以持續、深入地開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片面·保守·消極
韓立福告訴《教育》旬刊記者,雖然,我國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過了十多年,但是,作為課改研究者,他經常陷入課改憂慮之中。這種憂慮緣于仍有許多人對國家實施課改缺乏認識,有人在懷疑、有人在觀望、有人在應付、還有人在反對。“片面、保守和消極是基層教師抵觸課改的原因之一”。韓立福說,有時自己也非常惆悵地想,全國何時能夠實現徹底的課改?中國的學生何時才能得到解放、實現快樂學習,《綱要》精神什么時候能真正落實到學生身上!韓立福認為,要加快課改進程,就只有依法推進課改。
韓立福指導課改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滿著沖突和困惑,有多次痛苦的經歷。韓立福、最大的痛苦就是自己滿腔熱忱指導課改,卻不被基層教師理解,甚至產生誤解。他曾多次想退下來,不去基層學校指導,只搞理論研究。因為,搞“看不見人的研究”是很難發生沖突和矛盾的。韓立福一想到坐在傳統課堂中孩子們,被動、低效、痛苦地學習,就勇氣倍增,又毅然絕然地走向基層學校課堂。在他指導實踐中,遇到許多有趣而難忘的“故事”,至今記憶猶新。韓立福說,現在回想起來,這些磨礪都變成了自己成長的財富。
2007年,天津市一位校長慕名而來,請韓立福去開一個新課程有效教學的專題講座。講座結束后,學校書記和校長聚在一起做了簡短的私下交流,不料書記顯得十分緊張,怕學校要實施新課程有效教學,就立刻決定把他送上火車。“當時我心里很不舒服,難道實施新課程改革就這么可怕嗎?”韓立福說,后來學校教科室主任告訴他,書記是怕實施新課程改革,影響學校教學質量。
2006至2008年間,韓立福一直在指導一所學校的課改。該校科研主任善于學習和思考,對新課程改革有一定的研究,一心想在學校全面推進新課程有效教學。韓立福多次前往學校指導。但是事與愿違,未見成效。后來他才得知,原來是負責教學的副校長是傳統教學的忠實捍衛者和執行者,不接受新課程改革。他每次指導過后趕緊“消毒”,要求教師不要相信課改,回歸到講授式教學。
2006到2009年,韓立福在東北某地區指導一個縣的新課程改革,開始進展很快,效果很好,但過了一年就沒有什么消息了。后來,當地教育主管領導反饋說:“因為課堂發生變化,學生在課堂‘陽光起來’,引起當地人大部門個別領導的關注。領導說了:教師不講課,誤人子弟的。于是,迫使他們暫停課改進程。”就這樣,本來讓一個縣的孩子們早日受益的課改,非常遺憾地暫停了。
韓立福通過這些故事總結其失敗的原因,并歸納為五個方面:學校成員內部認識不一致;少數教師觀念頑固不化;部分教科研人員自我意識過強;部分教師沒有繼續學習的熱情;學校外部因素干擾過多。韓立福認為,這些故事背后都有復雜社會化問題:各階層教育人員教育觀念落后,對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缺乏深刻認識,固守傳統觀念,成為部分教師恪守傳遞教學的信仰堡壘;傳統教學的線性思維,成為部分教師遵循習慣思維的線性模式;許多領導和教師“老守田園”“濤聲依舊”,以捍衛傳統教學的“勇士”感到驕傲;在新課程改革的培訓中,當有人維護傳統教學觀念、抨擊新課程改革時,就會有人發出熱烈的掌聲,這些掌聲無疑暴露出這些教師對傳統教學的“迷戀”和難以割舍的特殊“情結”。韓立福認為,各級領導都在“求穩”,政府領導怕教師和家長的意見,學校領導也怕教師、家長和學生不適應。在新教育觀念本來不明確的前提下,一旦有了反映,立馬拿出“求穩”措施。其結果就是即刻停止新課程教學改革。因為,不實施新課程改革沒有人責怪、沒有人追究責任。
對話韓立福
《教育》旬刊: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意義在哪里?
韓立福:“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這是梁啟超先生對國人的呼吁和期盼。他這句話給我們重大啟示:如果國家要強盛,那么青少年就必須智慧和強壯。用現在的話語來解釋,“智慧和強壯”就意味著具有“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那么,這種情感、智慧和能力在哪里培養呢?毫無疑問,主要在課堂里培養,尤其是中小學課堂更為重要。是在傳遞型課堂里培養?還是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建構型課堂里培養?這是我們需要共同探討的歷史性課題。
《教育》旬刊:您認為要搞課程改革需要做些什么?
韓立福:我多年從事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對課堂教學有特殊的情懷和深刻的認識:今日課堂即明日國家,未來國家就是現在課堂的集合;課堂是青少年成長的素質“胚胎”,青少年一代的智慧、素質和能力主要是在課堂里培養,有什么樣的課堂就有什么樣的青少年一代;有什么樣的青少年,未來就有什么樣的國家。我認為強國先強課,只有課堂強,才能國家強。所以,我們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領導都要進一步提升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程度,都要提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高度,才能夠堅定素質教育信念,積極踐行中小學課改。
《教育》旬刊:對于一些具體的教育工作者,面對下一步課改還應該怎么做?
韓立福:我國從2001年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這次教育變革中,大多數校長、教師表現出了很大的熱情。然而,始終有部分校長、教師、傳統名師、教研員等捍衛自己多年形成的傳統教學觀念,輕視、拒絕、阻擾和回避課改。成為課程改革、課堂改革的阻力和障礙,大大減緩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大家都知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但是作為當代一名教師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想著自己現在“省事”,不知將來國家會“費事”。似乎看起來,一兩位教師不課改無所謂,其實不然,俗話說“螞蟻雖小能夠吞噬大象”。一所學校有幾個教師不改革,100所學校就有幾百位不改革,將影響的的是幾千學生的素質成長和能力培養。
課改是一項“良心”工程,國家積極倡導素質教育,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和中小學校長積極落實。如果能夠讓所有領導、校長、教師真正行動起來,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事業會像“高鐵”一樣會飛速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