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過熱是中國高等教育病態之表現。留美中的商科熱,則屬于病入膏肓。這種觀點,在網絡上遭到抨擊并不意外。因為商科熱已經持續了十幾年,滋生了許多商科畢業或商科在學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生怕自己的身價受影響。但是,事實和數據非常頑固,一直在證明著筆者的觀點。
大學是年輕一代思索人類和人生的根本問題、并尋求應對之道的地方。大學的本質,還在于思想和知識。商學在大學的知識體系中,僅占有邊緣的地位。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大部分精英大學把商學歸入職業教育的研究院的緣故。
近十幾年來,商業化大潮席卷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大學也紛紛對之投降。這就出現了中國的一流大學競相建設商學院、并急急忙忙地把商學教育推到本科階段的現象。殊不知,這一潮流,是教育上的舍本逐末,最終不僅會害了學生,也會傷害整個國家的競爭力。看看這二三十年推動世界進步的力量是什么?微軟、谷歌、蘋果、水力壓裂鉆探技術、生物工程、材料科學、腦研究……有了這些,才談得上經營管理。一個滿街叫賣聲、卻沒有人能夠制造出有創意的產品來的社會,怎么可能有生機?
我們這代人讀大學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號征服人心。這種信念雖然狹隘,但比起當今的商科熱來還是實在得多。反省30多年中國的經濟起飛,中國雖然創造了許多財富,但基本還是個勞動力密集型的經濟;無論在科技的創造上還是在文化的創造上,實際上都相當貧瘠,遠無法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相稱。中國留美的理工博士,90%以上一去不歸,比例居世界第一。這多少也反映著在中國搞發明創造的回報過低的現實。我們的社會、媒體、家長,已經不熱心地鼓勵孩子當科學家、發明家,而更多地是鼓勵他們長大賺錢、“成功”。這才是商科熱的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