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會議指出,加快培育和發展以重大技術突破、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我國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浙江省在“十二五”時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全面實現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任務。2011年,浙江省下發《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浙委(2011)76號),確定物聯網產業、高端裝配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海洋新興產業、核電關聯產業等9項產業為重點推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近3年的發展,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政府出臺政策的扶持下,在各個方面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所以有必要對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加以研究,探索協同創新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指導意義。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特點
產業發展重點相對集中 浙江省新興產業在九大重點推進產業中主要集中在節能環保、新材料和生物產業,《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狀況》指出,2011年三大產業增加值分別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31.1%、18.8%和13.6%,利潤總額分別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利潤總額的26%、21.8%和15.9%。2012年,節能環保、新材料產業的產值合計占了全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57.3%。
產業發展區域相對集中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域相對集中,《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狀況》指出,2011年,杭州、寧波、紹興和嘉興在總量上位居前4位,這4個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達到65%,其中杭州為23.2%。2012年,寧波、杭州、紹興、嘉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分別為3030.94億元、2955.37億元、2074.73億元和1232.62億元,這4個市的產值合計占全省的67.2%。
產業發展中的問題
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是浙江省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浙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促進就業和社會穩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浙江省中小企業眾多,所以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地容易出現如下問題:
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在粗放型發展模式下,企業不需要自主創新,僅靠數量擴張就能獲得高額利潤,加之創新周期長于擴張周期,在利益驅動下,多數企業寧愿選擇擴張式經營,而不愿在技術、產品的創新上多下工夫。這就導致許多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技術含量上居于國際產業分工的末端。
轉型升級較為困難 盡管浙江省企業轉型升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所提高,轉型升級步伐亟待加快,但是其轉型升級方式主要停留在技術改造上,徹底轉型和自主創新轉型的比例不高。
協同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協同創新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企業、政府、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和用戶等為了實現重大科技創新而開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需要在企業內部、企業與高校、產業集群等三個方面開展協同創新,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
企業內部協同創新 整合企業內部各個管理部門,圍繞企業核心技術,整合企業生產要素和資源,完善企業制度、管理模式、技術開發模式,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企業與高校協同創新 基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的特點,充分發揮地方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研發能力,企業給對口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研發平臺和硬件支撐條件,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據企業需求研發富含技術含量的市場所需產品,充分發揮企業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協同創新。
產業集群協同創新 在經濟全球化、知識與科技作用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產業集群化已經成為浙江省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集群要想保持競爭優勢,必須從集群整體的創新能力出發,提高集群的協同創新水平,取長補短、強強聯合,提升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能力。
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浙江省的整體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如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是我們正面臨的艱巨任務,而其中發揮協同創新機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作用則是我們應該長期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張哲.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協同創新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鐘榮丙.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的組織模式研究——基于長株潭城市群的實證分析[J]. 改革與戰略,2013(2)
[3]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狀況[EB/OL]. http://www.zdpri.cn/newsite/sanji.asp?id=223807,2013-11-13
【本文系2013浙江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項目“浙江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研究(2013C35062)”資助】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