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在中國國際教育展發(fā)布會上,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主任孫建明公布了教育部關于去年留學的各項統(tǒng)計數據。數據顯示,2013年,共有35.6萬人來華留學,來自200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國內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746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學機構中學習。來華留學人員最多的五大生源國分別為韓國、美國、泰國、日本和俄羅斯。2013年,來華留學生總數、中國接收留學生單位數及中國政府獎學金學生數等三項均創(chuàng)新高。來華留學生總數增加28169人,同比增長8.58%;接收留學生單位數增加56個;中國政府獎學金學生數增加4554人,同比增長15.83%。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為147890人,同比增長10.77%。
中國正日益成為接受海外留學的大國。這是中國和世界各國共同的需要。
吸引來華留學原因
外國學生正在申請中國高校,目的是接受國際化的高等教育、體驗中國文化、提升就業(yè)市場上的競爭力。
杜歌蕊森,美國人,45歲,賣掉了在美國的房子,放棄了在戴爾公司的事業(yè),來到中國攻讀MBA。她說,“這里有真正的機會。”李雅婷三,芬蘭人,27歲,是一家大型零售公司的管理人員,她利用休假的機會來中國攻讀一年期的商務學位。她說,“中國發(fā)生的事情比歐洲多。”齊喬納森,25歲,美籍華人,父母是中國人,他說回到“祖國”在光華管理學院攻讀MBA,使他不同于美國研究生院的同行。
吸引外國學生來華留學是我國政府的長期策略,主要目的是通過提供獎學金和教學設施,促進外國留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和語言,強化中國的軟實力。所謂軟實力,就是不以金錢和物資相脅迫,而產生的吸引力。教育和文化是軟實力的主要產生領域。與此同時,美國以及亞洲和歐洲各國也在引導本國學生赴中國留學。香港大學教育學教授薄吉拉德說:“學生交流與外交相關聯(lián)。”
香港大學教授楊瑞說:“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后明確表示,我們需要軟實力,而且我們愿意對國際教育項目增加支出。許多國家已經將教育作為助推本國軟實力的一種方法,美國、法國和日本很久之前就開始這樣做了。中國現(xiàn)在才剛剛開始。”
2013年11月25日,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張秀琴在“部委微博開放日”活動中提到,未來我國將采取措施吸引留學生來華,推動我國教育國際化。張秀琴表示,過去5年來華留學人數平均年增長率都是兩位數,目前在華留學生接近33萬人。對此,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已制定了《留學中國計劃》,將采取措施,開設新課程、增加外語授課、增設獎學金等,努力使2020年在華留學人員達到50萬。為此,中國高校將提供更多的英文課程,來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華留學。現(xiàn)有34所中國大學提供英語教學課程,而且政府表示計劃到2015年為海外學生提供5萬份獎學金。
彼此需要,不約而同
中國為了提升軟實力大力吸引外國留學生的同時,西方國家也迫切需要增加對中國的了解。為此,美國和歐洲政府也在增加投資,鼓勵更多學生到中國留學。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1年在華外國留學生大約是29萬人,而在2001年僅為6萬人。在2011年外國留學生中,韓國人(62442人)最多,其次是美國人(23292人);日本(17961人)、俄羅斯(13340人)、印度尼西亞(10957人)和印度(9370人)在華留學生人數也很多;2011年歐洲留學生也在中國接受某種形式的高等教育,排名前兩位的是法國(7592人)和德國(5451人)。
2010年,美國推出了“10萬人留學中國基金會”,計劃到2014年將赴華留學的美國學生增加至10萬人。到2013年底,已有6.8萬名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中歐高級人才對話(HPPD),被歐盟稱為“歐中關系第三支柱”,在2013年4月份舉辦了首次歐中高等教育對話。這次對話后,中國政府宣布未來5年將為歐盟學生提供3萬個獎學金名額。之后不久,英國政府馬上宣布了在3年內派遣1.5萬名英國學生到中國留學的計劃。2013年9月26日,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在北京舉行歡迎招待會,邀請目前在京學習的英國學生及獲得英國文化協(xié)會獎學金資助來華就讀的“Generation UK”項目學生。到2016年的3年時間里,該項目計劃協(xié)助至少1.5萬名英國學生來中國學習或工作實習。該項目為前往中國大陸各學府學習的英國學生頒發(fā)獎學金。
美國的“十萬強”留學中國計劃是2009年奧巴馬訪華時提出的,教育部對此非常重視。如今,全國620所來華留學接收院校均可接收“十萬強”計劃學生。目前已有6.8萬美國學生通過該計劃來華留學,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成都、武漢等城市。
中國高校魅力何在
有教育學者研究認為,就外國留學生個人來說,其在選擇來中國學習時,主要受下列因素影響:
一是政治與外交關系。和平的外交關系是國家間教育交流的前提條件。改革開放以前,我國重點發(fā)展與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之間關系,主要接受這些國家留學生,對資本主義國家留學生進行限制;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加強了與第一、二世界國家的聯(lián)系,來自這些國家留學生開始快速增長。
二是留學教育政策。相對開放的留學政策能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包括收費政策、就業(yè)政策、打工政策等。尤其是收費政策影響更甚。在改革開放前,我國主要接受來自社會主義國家和友好國家的政府獎學金留學生,數量很小。其后,國家允許高校接受自費留學生,這樣發(fā)達國家的留學生才有機會涌入中國。
三是經濟關系。留學生傾向到那些經濟比較發(fā)達或者兩國經貿關系比較密切的國家學習。中國經濟的崛起以及與周邊國家日益頻繁的經貿往來,是吸引留學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是文化與地緣關系。留學生傾向到那些地緣相近、文化同源、有歷史聯(lián)系的國家學習。華夏文化作為東方文化代表,對整個亞太地區(qū)等周邊國家留學生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另外,在華留學生表示在中國學習的費用比西方更便宜。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中國高校的平均學費為每學期約1000美元,而房租、食物和其它雜費也很低。據美國國家教育中心數據顯示,美國大學僅學費每年就約為1.2萬美元到3.7萬美元。另外,住宿、食物和學術費用平均為每年1.5萬美元。
教學質量受到認可
外國人來華學醫(yī),尤其是學西醫(yī),可以看作是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受到認可的標志。在上海學醫(yī)近5年的加拿大男孩張森垚已經在醫(yī)院實習了幾個月了。他能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與病房里的病人做“聊天式查房”。2014年夏天,他將從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畢業(yè)。張森垚選擇到中國學醫(yī),是因為中國的醫(yī)學文憑能得到加拿大政府的認可,這樣,他回到加拿大后就可以考取執(zhí)業(yè)醫(yī)師執(zhí)照,成為一名醫(yī)生。
和張森垚一樣,近年來一大批外國學生來華學醫(yī),其中包括不少歐美發(fā)達國家。統(tǒng)計顯示,醫(yī)學留學生已成為語言類留學生之外的最大留學群體。在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下,“到中國學醫(yī)去”的熱情背后,是中國醫(yī)療水平與醫(yī)學教育質量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可。
2012年來華學醫(yī)的留學生已突破4萬,其中1.18萬人學中醫(yī)學,其余學西醫(yī)。“來華醫(yī)學留學生增多,反映出我國醫(yī)學在國際上學術地位的攀升。”在不少教育專家看來,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一步。由于中國的醫(yī)學學歷受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以及歐美等發(fā)達國家與地區(qū)的廣泛認可,這群學生畢業(yè)后除一部分公費生回國“效力”,還有不少人去歐美國家考取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留在當地執(zhí)業(yè)。
“中國醫(yī)學教育正在為不少歐美國家的綜合醫(yī)院與基礎醫(yī)療機構培養(yǎng)人才,成為不少國家中產者學習醫(yī)學的新圣地。”中國醫(yī)學教育已引發(fā)國際社會的關注,有外媒稱中國已成為繼日本、古巴后,留學生學醫(yī)的最新“圣地”。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有30多所醫(yī)學院有資格招收外國留學生。外國學生來中國學醫(yī)有幾大原因:學費相對便宜、教育質量有保證、學歷受到世界廣泛認可。
“醫(yī)學教育質量是以中國的醫(yī)療技術水平為前提。此外,醫(yī)學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豐富的病例與病種資源。”在上海交大醫(yī)學院留學生教育中心章程康的印象中,上世紀70年代,與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道路幾乎同步,我國個別醫(yī)學院開始招收海外學歷生,但以政府公費生為主,而在2000年左右,自費生報名開始逐年增多。
與逐年上升的海外學生申請相對,國內醫(yī)學院的錄取率在下降。這是因為醫(yī)學院對招生人數始終有所控制,沒有盲目擴招。“醫(yī)學行業(yè)絕不能生產偽劣產品。”瑞金醫(yī)院臨床醫(yī)學院副院長邵潔表示。留學生雖然在擴招,其淘汰率依然保持很高。在這所三甲教學醫(yī)院,每年留學生淘汰率超過15%,有人留級,也有人退學。
清華校園的“小聯(lián)合國”
在中國學醫(yī)能在加拿大考醫(yī)師執(zhí)照,在中國學法學也能在美國考律師資格。
改革開放30年,中國悄然間正在成為世界許多國家年輕人向往的留學之地,從最初的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華學語言、學功夫,到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青年來華學習自然科學,再發(fā)展到今天外國人成規(guī)模的來華學醫(yī)、學法律。在清華大學法學院,有一群來自外國的法學留學生,他們中大多數人來自北美、歐洲等發(fā)達國家,許多人已擁有了名牌大學的法律博士資格,他們完全自費來學習中國法,不是短訓班式的研討,而是完整的一年碩士課程學習。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晨光表示,30年前,外國法律學者來華交流,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是:“中國有法律嗎?”如今,仍有一些外國法律學者會問,但他們最常問的問題變成了:“中國有法治嗎?”細微的一字之差,體現(xiàn)了時代的巨大進步,也指出了今天依然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如今,中國的法治雖仍在完善,但成就有目共睹。正是在這一歷史的大背景下,中國法學教育中,成規(guī)模的外國留學生中國法碩士課程項目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外國法律職業(yè)人認識到一個放之各國而皆準的樸素道理:“法律存在管轄權問題。你要同一個國家打交道,你要到那個國家去發(fā)展,就必須遵守那個國家的法律。所以,你首先要去了解、學習該國的法律。”
在首屆招生時,清華大學法學院還只能依靠校際交流、登廣告等途徑把招生的信息散播到國外一些著名的法學院,期望能招到高水準的候選學生。沒想到,第一次招生就招到了14名學生。歷屆學生的素質都非常整齊,許多是來自像哈佛大學法學院等名校的法學博士在讀生。學生們不同的文化背景、別樣的思維方式,也會促使教師們主動思索和改進中國傳統(tǒng)法學教育中的一些教學方法,推動中國法學教育自身的改革。如今,清華大學的外國人法律碩士項目課程已走過3年。3年來,學生在數量上翻了一番還多,而且在生源的地域性方面也不斷拓寬,現(xiàn)在的學生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格魯吉亞、巴西等國,儼然已成為清華校園內的一個“小聯(lián)合國”。
留學強校吸引更多留學生
中國的大學眾多,哪些是最好、最吸引來華留學生的?除了大學的名氣和學術水平之外,學費的高低以及是否有獎學金,是留學生們考慮較多的兩個問題。目前,中國政府經過審核,對上百所大學里的外國留學生頒發(fā)中國政府獎學金。這其中,有名氣、教學質量高、能申請獎學金的大學,最令外國留學生感興趣。
在這方面,教育部頒布的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名單具有指導意義。
2013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清華大學等22所部委直屬院校和16所地方院校入選。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留學中國計劃》,教育部根據全國高校近3年來國際學生規(guī)模、結構、發(fā)展速度等指標,經過嚴格選拔,決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等22所部屬高校,上海大學、重慶醫(yī)科大學等16所地方院校作為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建設高校。
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教育部及其它部委直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由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按一定標準直接選定。第二類為地方院校,由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確定,與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共同建設。
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入選院校在國際學生規(guī)模、結構、發(fā)展速度等指標以及國際學生管理服務體系等方面具有引領示范作用。名單上的這些大學可以說各具特色。本次評選在全國690所高等院校范圍內進行,根據各校近3年國際學生規(guī)模、結構、發(fā)展速度等指標進行考核。
南開大學自1954年開始招收留學生,迄今已為世界近百個國家培養(yǎng)了上萬名留學生。南開高度重視留學生事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學校主要領導親自指導下,南開大學的留學生事業(yè)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南開大學多次獲得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及天津市公安局的表彰,并榮獲“來華留學生眼中的十大名校”稱號。自2003年至2012年,留學生長短期人數從1382人增至2689人,增長近一倍。其中,一年以上的長期生人數由2003年的1304人增加到2012年的1951人,學歷生人數也逐年遞增,特別是高層次的碩士、博士研究生,10年內增長了4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有關負責人介紹,成為示范基地說明這些院校在留學教育某些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具有自身特色和優(yōu)勢,得到了教育部的認可。而西安交大留學生教育始于上世紀50年代。目前,西安交大有來自77個國家的1668名留學生。西安交大還是全國首家開設全英文授課項目的院校。
清華大學是留學生重點關注的院校。目前,就讀該校的長期留學生(學習一學期及以上)超過3500人,來自108個國家,學位生和研究生規(guī)模均居國內高校首位,研究生中具有國外名校學歷的超過30%。
重慶大學能成為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建設高校之一,是學校多年來重視國際化發(fā)展,明確定位,將來華留學納入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的結果。尤其是最近幾年,重慶大學國際學生人數和生源國數量快速增長,生源結構合理,招收國際學生的主體學科實力強,教學質量高,國際學生管理制度健全,服務周到、規(guī)范,硬件設施齊備。
教育部計劃,到2020年,將分期分批建設100個來華留學示范基地,使之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知名度的國際教育品牌,在國際學生招收培養(yǎng)和管理服務等方面充分發(fā)揮示范和引領作用,并積極承擔來華留學教育和管理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任務,帶動全國來華留學工作整體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