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在指紋技術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除了引進國外技術外,還有國內獨立研究開發出的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項指紋識別類產品。同時,指紋技術也開始在校園內得到應用,尤其是基于校園網身份管理的指紋考勤系統得到越來越多的學校青睞。
指紋考勤系統應用
指紋采集 個別用戶進行指紋采集時,主要使用三枚指紋采集方法,在終端位置會根據指紋采集情況,根據詳細算法計算下,提升采集數量。用戶信息采集中主要包含指紋信息采集、初始密碼采集以及用戶信息采集等。從圖像內收集指紋特征值,逐漸形成特征值模塊。該特征值會與個人基本信息相對接,并且將全部信息保存在用戶系統內,作為指紋信息“戶口”。進行指紋注冊時,應該保障指紋和用戶信息對應。杜絕記錄信息出現冒名頂替現象,導致信息無關聯現象出現。因此,進行指紋認證時,應該現場有督導人進行監督,保障信息收集準確、無誤。指紋系統會根據信息錄入情況與WEB服務器連接在一起,為信息庫提供精準數據和信息。
指紋識別 指紋識別和系統驗證相關,指紋系統在相匹配的特征指數下保障特征值。該系統從繁雜的指紋系統中,尋找出相關指紋,這是一個識別環節。最終的識別結果為“是”或者“不是”,進行指紋驗證時,是在1:1模式下進行驗證,而且匹配值得到保障。指紋對比過程,是一個動態對比過程,將事先記錄入內的指紋以及模板下的指紋連接在一起,檢驗匹配結果。該系統使用的是1:1對比模式,根據系統要求和功能,擴展系統作用。隨著系統不斷深入使用,系統業務開展模式越來越復雜,需要將1:n通過網絡平臺將其轉化成1:1模式,使用該方式提升系統運行安全性以及效益,保障指紋識別系統基于1:1模式下運行。
指紋登記 系統進行識別過程,是一個快速引進的過程。用戶基于指紋識別終端基礎上進行識別,指紋終端會在數據中進行查詢,進行模糊對比,認證用戶登錄真實性,進而更好地識別用戶登錄信息的基本情況,實現資源共享。該系統使用不會對終端密碼進行設置,通過認證之后便可登陸。其中,認證只針對指紋認證而言,很少涉及到密碼認證以及WEB認證管理。
指紋考勤系統的組成
指紋考勤系統主要包括指紋識別、指紋登記、用戶管理以及查詢等模塊。這些模塊能夠實現公共信息高效傳輸,保障API接口連接網絡。
用戶管理模塊 該模塊可細分為部門管理類型、系統管理類型以及用戶管理類型等三大類型。其中,用戶管理類型還可以細分為學生管理類型和教師管理類型。在該模塊中,系統管理員擁有最高權限,在登錄系統之后,能夠改變權限和重新設置權限。該模塊還有日常的查詢以及用戶登錄權限設置,系統管理員均可操作使用。系統管理員的工作職責是收集這些考勤情況,為統計部門提供精準統計數據,方便人們統計考勤。
公共信息模塊 公共信息模塊的功能比較單一,容易理解。該模塊主要使用于各項說明,對于進行考勤制度管理時的考勤管理事項、系統處理管理問題方法等,該模塊都會有詳細解析。
API接口模塊 API接口模塊會根據相關值進行設置,并且聯動參數值進行重新定義。作為技術接口,它保障了校園網登錄的穩定性,為系統安全運行和開發提供準確保障。該系統使用范圍廣,不僅應用于校園網登錄權限,還被應用于門禁進出口;方便人們開展統一管理,保障身份認證安全。
指紋考勤系統的關鍵技術
權限管理 指紋考勤系統信息量大,存在大量數據,這些數據應該得到保護。一旦出現數據破壞現象,整個網絡將出現癱瘓現象。為了防止該問題出現,應該給指紋考勤系統安裝上權限,實現系統管理權限的層次化管理。這樣,在實際運用中將提升系統的安全性,減少或避免損失。
IP綁定技術 使用IP綁定技術主要考慮到安全性以及技術性,該技術能夠限制教師跨越查詢,提升考勤認證效應。如可以根據IP地址來綁定登錄范圍,進行區域限制登錄,以產生WEB系統限制效應,即當外界人士非法登錄校園系統時,會出現無權登錄提示。
API接口技術 該接口能夠展現計算機軟件功能,實現高效通信?;贏PI函數程序開發,規范程序設計,從而有效避免編寫不相關程序出現;同時,降低程序編寫工作量,完善了程序設計工作。在計算機軟件領域,API屬于中間件,能夠為各種資源傳輸搭建平臺,進而實現資源共享。該系統具有科學性,功能拓展范圍比較廣,能夠將其放置單點登錄以及門禁系統使用。
結束語
校園指紋考勤系統是建立在網絡教學基礎上的,另需建立起一個孤立的網絡管理身份,提升考勤記錄工作效益。相信通過這一系統的開發,能夠促進校園網身份管理系統的研究,并能改變傳統的考勤方式。該系統利用高?,F有的校園網進行信息傳輸和數據共享,師生可方便登錄系統查詢部門和個人考勤情況,給學校教學、科研和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很大便利。同時,該系統還可擴展到銀行、停車場、公司、社區等其它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盧奇,王琳.上海大學采用Aruba構建無線校園網榮獲“2012優秀實踐案例獎”[J].計算機與網絡,2013(5)
[2]譚晶晶,譚丹丹.澳大利亞PARADE學院攜手博科和MYCOM部署下一代校園網[J].計算機與網絡,2013(5)
(作者單位:湖南省機械工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