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其行業本身存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其行業交易的物品動輒千百年歷史。古董以其自身的藝術性、歷史性決定了其高價值性;古董行業獨特的魅力使其千百年來一直流傳下去,更有亂世藏黃金,盛世收古董一說。千百年的行業發展中,古董行業與其他行業一樣有著很多內部的行業規范來引導、約束著古董業人們的行為,其中“古董無真假”、“古玩行業不打假”日益成為古董市場的特有行規。
古董行業規范存在的合理性
“古董無真假”“古玩行業不打假”這一古董行業千百年來形成的行規顯然與現行法律所提倡的誠實信用原則不符,以至于出現了古玩行規斗法律的說法,但是,古玩是一種特殊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價值,其真偽鑒定標準不統一,因而無法保證交易的安全性。古玩交易確立行規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和保證交易的穩定和秩序,以維系整個市場的運作和存續。這種風險與利益的分配機制也符合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相適應的基本原則,即“利益之所在,風險之所歸”。也就是說,目前古玩鑒定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國家也沒有專門的機構對古玩進行鑒定,完全憑借交易者自身的學識與常年積累的經驗,古玩交易難以確定統一的價值衡量標準,買家的鑒賞能力具有決定性作用,因而古玩交易的特有行規理應成為該交易領域的特別適用規則,具有優先效力。
行規作為交易習慣的集合,在商業實踐中,對于規范同業者的經營行為、維護行業秩序、保護行業利益等意義重大,其對業內人員所產生的影響往往是直接、具體的,況且行業慣例某種程度上也獲得了法律的認可。
對古董行業規范應做適當的界限
沒有限制的自由其實是不自由。盡管古董行業規范是古董行業賴以生存的根源,但是如果對其適用沒有明確的界限,那么必然會有一批人打著古董交易的幌子來實施欺詐交易,甚至詐騙行為。因此,明確古董行業規范的范圍是確保古董行業規范得以保留的重要前提。
首先,古董行業應適用于行業內部人員。行業規范本身屬于本行業內部的行為準則,也就是說,想要進入該行業,就相當于認同該行業的行業準則。緊跟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確定古董行業規范在行業內部適用。筆者認為,行業內部適用應該考量的因素主要有人的因素和地的因素。即如果交易雙方當事人均為從事古董行業的人員,那么應該適用行業規范;如果雙方在古董的古玩交易場所進行交易,也應該認定為行業內部。正如物權法中關于善意取得制度部分的理論,如果在拍賣場所、商場購買的物品,不應該被認定為惡意。
其次,應當排除制假售假的行為。前文論述古董行業規范存在的合理性主要依據就是因為古董目前沒有標準化、科學化的鑒定方法,即我從他人手里面買這個古董以及我賣這個古董的真假,都是憑借我的個人技術、知識以及經驗,而制假售假的行為人本身明知道自己出售的古董為贗品,因此應當將這種行為認定為欺詐。將此種行為排除行業規范適用范圍也是有利于古董行業健康發展、持續發展。
最后,行業慣例是交易主體間自發形成的習慣性規矩,因而交易當事人間的誠實信用對于行業慣例的規范適用意義重大。故對于民間古董市場行規的規制離不開行業自律組織的組織監督,充分發揮自律組織在古董交易行規適用中的事前預防監督與事后協調調解功能,在尊重當事人真實意愿的基礎上合法合理地解決糾紛。與此同時,不能忽視行政管制的力量,強化文物行政部門對于行業慣例的規范化引導作用,有助于排除行業慣例中的明顯違法性因素障礙。
總而言之,行業自治需要公權力的監督和規范,但是這兩者的互動應當建立在良性運作的基礎上。行業規范要想發揮其作用,必須要有一定的界限,否則便失去了行業規范確立的初衷,同時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總結立法經驗、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和判例以及國際慣例的相關規定,完善司法解釋,解決立法空白,為行業慣例的正確規范適用提供基本指導原則,保證行業慣例適用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