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8年1月12日某金屬結構廠發生了一起氣瓶爆炸事故,造成2人死亡,5人受傷。通過對事故現場以及爆炸氣瓶斷口調查,分析了爆炸事故的原因,總結了事故教訓,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 氣瓶 爆炸事故 事故原因 教訓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14.14.015
2008年1月12日上午10時50分左右,某金屬結構廠發生了一起氣瓶爆炸事故,造成2人死亡,5人受傷,其中1人傷勢嚴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約80萬元。
1 事故經過
2008年1月12日上午8時許,該廠車間主任張某安排郭某等人將8只裝有二氧化碳的氣瓶推至鑄造車間門口,并撿來劈材,點著火后,將8只裝有二氧化碳的氣瓶圍著火堆直立起來烤,火堆東面放5只,西面放3只,氣瓶與火堆最近的距離不足0.5米,瓶與瓶之間的距離約0.2米,2個小時后,即當日上午10時50分左右,其中一只氣瓶高溫受熱壓力急驟上升,導致爆炸,造成張某當場死亡,郭某在送往醫院途中死亡,5人受傷。
2 事故調查
(1)經調查,該廠鑄造車間使用二氧化碳干燥翻沙,因天氣較冷,為了提高壓力,用火烘烤裝有二氧化碳氣瓶。
(2)經現場檢驗,爆炸氣瓶為氮氣瓶,瓶體下次檢驗日期鋼印顯示為02-05-2。進一步檢查:
●最小壁厚處于鋼瓶腰部,即瓶口向下550mm處的斷口邊緣。
●最小壁厚處在同一橫截面上,斷口邊緣處的壁厚由于爆炸瞬間的拉伸作用明顯減薄。
●斷口呈撕裂狀態,顏色呈暗灰色纖維狀,端口不齊平,而且與主應力方向呈45°夾角。爆炸瓶體沒有產生碎片,氣瓶內、外無明顯腐蝕。
3 事故原因
(1)該廠工人違反氣瓶管理、使用的相關規定及安全操作規程,違章冒險用明火烘烤裝有二氧化碳的氣瓶,致使氣瓶內壓力急劇上升,導致氣瓶發生爆炸。
(2)該氣瓶超期服役未檢驗,為事故發生埋下隱患。
(3)該氣瓶為氮氣瓶,充裝介質為二氧化碳。
(4)該廠主要負責人對安全生產工作認識不足,工人安全意識淡薄,廠內安全管理混亂,未制定各種氣體鋼瓶的管理規定及安全操作規程,致使工人違章冒險作業。
4 事故教訓
(1)《氣瓶安全監察規程》第四十三條規定:運輸、儲存、銷售和使用氣瓶的單位,應當制定相應的氣瓶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應急處理措施,并有專人負責氣瓶安全工作,定期對氣瓶運輸、儲存、銷售和使用人員進行氣瓶安全技術教育。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及安全管理人員應加強安全教育,增強安全意識,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并嚴格執行,切實增強職工的安全生產意識,正確處理氣瓶使用的每個環節,確保生產的安全、生命的延續。
(2)《氣瓶安全監察規程》第三十條規定:氣瓶充裝前和充裝后,應當由充裝單位持證作業人員逐只對氣瓶進行檢查,發現超裝、錯裝、泄漏或其他異常現象的,要立即進行妥善處理;第二十六條第六款規定:充裝單位負責氣瓶的送檢工作,將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氣瓶送交地(市)級或地(市)級以上質監部門指定的氣瓶檢驗機構報廢銷毀。因此,氣體充裝單位嚴格執行氣瓶充裝前的檢驗工作,是保證安全生產、防止事故發生的重要環節。這次氣瓶爆炸事故,暴露出充裝單位基礎工作薄弱,質保體系運轉不正常、不健全。氣瓶混存,管理混亂,什么樣的氣瓶都敢收,都敢充。充裝人員缺乏一定的培訓和必要的安全知識教育,更談不上有一定的氣瓶知識。在這次事故調查中發現,事故氣瓶的產權、檔案、登記編號缺乏追蹤記錄,無法確定氣瓶的來源和產權單位,使事故調查沒有劃上圓滿的句號。在市場經濟下,充裝單位為了獲得利益最大化,對超過使用期限的氣瓶違法充裝而不送檢,為了蠅頭小利而把事故隱患推向了風口浪尖。
國家對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相關部門對氣體充裝單位的監察力度逐漸增大,通過許可證制度控制充裝單位的違法違規行為已日漸凸顯。種種方法和手段都是為了避免事故的發生,保障生命的權利,充裝單位更應該自律,加強對自身的完善,自有鋼瓶的備案管理及外來鋼瓶在充裝前的登記、檢查和充裝過程一定要落實到人頭,加強對充裝作業人員進行有關氣體性質、氣瓶的基礎知識、潛在危險和應急處理措施等方面內容的培訓。使違規和超期服役的鋼瓶不能在市場上循環流通,在源頭上有效控制事故隱患,真正意義上地履行權利和義務。
(3)同行業企業應從此事故中認真吸取教訓,結合本廠實際,認真查找隱患并及時處理,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尤其是氣瓶使用的操作規程,堅決杜絕違章指揮、違章冒險作業,切實增強職工的安全生產意識,真正地把事故消滅在萌芽之中,杜絕類似事故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