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首先要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朗讀,是學生經歷的最多的語言活動之一,在朗讀中抓好音律、節奏、形式的變化,輔以朗讀內容的拓展可有效助推學生對語言感悟能力的發展,為閱讀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朗讀是“以學論教”的起點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技能之一,通過朗讀可以使學生體驗文本語言的優美,在此基礎上教師加強朗讀的有效指導和訓練,是落實“以學論教”的起點,能幫助學生深化自我對語言的感悟,提升自己的語感。
下面以教學《珍珠鳥》第四自然段為例。教師讓學生自讀第四自然段,交流“從哪里感受到小珍珠鳥慢慢對作者產生信任的”,學生回答并朗讀相應句子。結合學生的朗讀、交流和點評,引導學生理解“小家伙”“一會兒”“竟然、索性、反而”等重點詞語的意義,同時啟發學生談如何運用朗讀的節奏和語音變化讀出這些詞的韻味。指名學生再讀和互評。讓學生在去掉“竟然、索性、反而”等詞后進行對比性朗讀,交流朗讀時的感受。學生再齊讀這一段文字,在評價學生朗讀的同時鼓勵學生用“竟然、索性、反而”中的詞語說一段話,表達出和文中一樣的意境。最后進行角色朗讀,讓學生以小珍珠鳥的角色進行表演性朗讀,再次體會小珍珠鳥對作者信任產生的過程。
朗讀是學生自主對話文本的主要方式,學生在朗讀中獲得的體驗是閱讀教學深化展開的基點,朗讀能力的提升過程,其實也是對語言感悟升華的過程。
注重朗讀節奏,領悟文字韻味
朗讀傳遞的是一種理解。朗讀中節奏與語音的“輕、重、緩、急、頓”就是一種理解,教師通過對學生朗讀效果的準確把脈,就能在朗讀的指導中幫助學生體悟文字的內在蘊義。
《珍珠鳥》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初步的朗讀效果,和學生一起探討生活中什么時候會叫“小家伙”,體會作者對小珍珠鳥發自內心的喜愛,指導學生要讀得輕柔。點撥三個“一會兒”不僅要讀準兒化音,還要讀出自己感受到的小珍珠鳥對作者的信任由弱變強,節奏由慢漸漸轉快。當學生讀到“竟然”“索性”“反而”時評價有些學生用重音讀出了作者的意料之外和弦外之音——作者對小珍珠鳥的愛護。
要讀好這段文字,讀準語句的節奏和語音,就是要在真正體驗到這些關鍵性文字在表達作者情感中的作用,讀得越好體驗就越充分。
朗讀形式的變化利于情感表達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在朗讀訓練中如果采取一成不變的形式,那么學生只會產生朗讀的疲憊,教師應依據學生朗讀和理解的實際狀態和文本自身的特點,運用不同的朗讀形式把朗讀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在朗讀中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助推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對課文產生新的感受和發現,從不同的角度把握語言表情達意的精髓,提升自身的語感。
上例中教師讓學生去掉“竟然”“索性”“反而”三個副詞來進行分組對比性朗讀,學生深刻體會到原文不僅僅是在描寫小珍珠鳥的動作和行為,更是在描寫自己對小珍珠鳥越來越喜愛的心情,讀出小珍珠鳥的頑皮就是讀出作者的喜愛。同樣教師讓學生變換成小珍珠鳥的角色來朗讀“自己”的表現,學生在朗讀中創造性增加了自己對作者的觀察,讀出了“自己”對作者逐步產生的信賴,這樣的朗讀都是建立在學生充分感悟文本語言價值的基礎之上。
朗讀內容拓展利于文字運用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讀者的思想在朗讀的過程中與文本碰撞、與作者交匯,在鑒賞的同時提升自身語言文字的能力。對小學生而言,朗讀更是從模仿到運用的一條必經之路。在學生已有朗讀感受的前提下,教師給學生提供或組織更豐富的與文本相關聯的朗讀內容進行朗讀訓練,有利于學生提高文字的運用能力。
上例中教師讓學生換位為小珍珠鳥的角色進行朗讀,不僅是朗讀形式的變化,也為學生的朗讀提供了內容的新選擇。學生讀到課文“我偏過頭去看看他有什么反應,他在朝我笑呢,我知道他是喜歡我的,我就放心了索性用我的小紅嘴,“嗒嗒”啄著他正在寫字的筆尖……”這樣的語言就是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體現。同樣在學生體會到“竟然”“索性”“反而”這三個詞的含義的時候,教師組織學生用其中的詞來說一段話,說出與文章中一樣的韻味,學生朗讀的話都能很好表達出與文本類似的意境。這也是一種適時的朗讀內容的拓展,讓學生在自我朗讀中體驗了運用的成功,學生的語感隨之也得到了提升,同時對課文的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朗讀既是教師教學的目標,又是學生重要的語文學習方法。基于學生朗讀中的體驗,教師進行適時恰當的引導,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能夠助推學生對語言的進一步深化感悟,幫助學生形成敏銳的語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