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設計,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可以與教材內容相聯系,也可以與學生生活相結合,還可以與社會活動“接軌”;題材要廣泛,思路要開闊,要讓學生有“自由馳騁”的余地。為此,筆者所在學校承擔了市級課題《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其最終目標是:關注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改變作業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在豐富多彩的作業內容和形式中獲得自我發展;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真正做到減負提質。課題立項3年來,研究經歷了分層作業設計、“保底+選擇”型作業、自主型選擇作業、自主作業設計等階段。
分層作業設計
最初的“個性”表現在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轉變“一刀切”的傳統模式,讓基礎差的學生“吃得了”,讓優等生“吃得好”,并從作業形式及難易程度上去嘗試。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真正讓作業起到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在作業分層前,可對學生進行評定,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來選做基礎題、較難度題、拔高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完成,在完成時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
在設計分層作業實施過程中,問題出來了:各層次的學生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平時成績定的,這樣也很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學困生永遠都是基礎題,長期如此,同一班級的學生成績分化會很大。為了更好地促進研究的有效性,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分層設計布置作業的基礎上,課題研究又進入到了另一個階段——保底加選擇型作業設計。
“保底+選擇”型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是依據學生不同知識水平和做作業的能力來設計的,不同層面上的學生在達到不同層次要求的作業中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的“作業超市”,由兩部分組成:保底型的基礎作業,有一定難度的選擇型作業。保底型的基礎作業是學生們都能完成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的“雙基”作業,然后在此基礎上設計難易程度為階梯狀,具有挑戰性、綜合性或提高性的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屬于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作業超市”中自主選擇。
教學《黃果樹瀑布》一課時,其課后作業設計有這樣幾條:①背誦《黃果樹瀑布》一文,抄寫課后詞語。②摘抄你認為優美的語句,有繪畫特長的學生還可以將瀑布的美景畫出來。③讀一讀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想一想,這兩位不同時代詩人眼中的瀑布一樣嗎?請你當導游,寫一段導游詞,把這兩位不同時代詩人眼中的瀑布介紹給大家。這樣帶有梯度性的作業設計,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課本知識得到鞏固,又為學生提供了自主發展的機會。
這樣的作業剛一出現,學生們都踴躍參與到“保底+選擇”型作業中去。時間一長,部分學生有多做多“吃虧”的感覺。認為只做保底題,正確率還高得多。這時,課題組在研究中引入了良好的評價機制:老師在評價作業時,根據作業的情況先將保底題的等級進行確定,然后再根據學生做挑戰題的難易程度加星星。實踐證明,這樣的作業設計及評價機制,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那么,怎樣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參與到課外閱讀中來?
自主型選擇作業
通過實驗,部分學生每次的星級題都能做對。這時,課題組就試著讓這部分學生只做星級題,保底題通過單元測試進行檢測。如果學生未下降繼續只做星級題;否則,回到“保底+星級”的模式來。這樣,個性化作業設計到了半自主選擇的層面。
“我的作業我設計”
不管是分層設計,還是“保底+選擇”型作業,學生都是參與者。但是,不能忘記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人。所以,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基點,引導學生圍繞學習內容從設問起設計作業,從預習起實施作業,即在“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后延伸”的開放性作業過程中進行層次性的設問與解疑。通過由淺入深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了以作業為載體、問題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自主作業過程,有效實施了因材施教和個性培養。
除了要在作業質量上講究外,還要在作業設計上多花心思。與學生一起設計個性化作業,發揮作業本身的內在魅力,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和人格,給予孩子極大的自主空間,讓學生依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安塞腰鼓》,課前學生查找西北地域特色,搜集一段安塞腰鼓的視頻,在領略黃土高原這一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的同時,再來感受課文的語言文字魅力。雖然,這對于南方學生來說很陌生,然而這節課卻上得十分精彩。課后,學生設計的作業是:為“安塞腰鼓”擬一則100字以內的廣告詞。孩子所寫的廣告語,內容簡潔明快,富有一定創意。
可以說,從分層設計作業到自主作業是一個艱難的歷程,這其中,對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年段課標的把握能力、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等是很大的考驗。這一轉變,也足以說明“我的作業我做主”的理念先行。
(作者單位:貴州省貴陽市東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