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的發展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同樣如此。目前,中小學教育依然存在重文輕德輕美的現象,這對推進音樂教育的發展無疑是障礙。為此,除了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外,還要使學生的德育與智育有發展的條件和空間。鑒于當前城鄉中小學普遍存在的不利于教育改革、嚴重妨礙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發展的各種弊端,筆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構建新的評價平臺——藝術卡的誕生”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構建新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
對學生的評價,直接影響教師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目前,出現的問題是: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單一,往往只用學習成績或考試分數來評定;以衡量學生學習結果為最終目的,只著眼于學習結果,而忽視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和指導,只著眼于學生的表現,而忽視道德教育,這就不可能發揮評價的激勵、調控和導向作用;以選拔為目的,選精英,多數學生退居邊緣,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實現;學生的成績由教師評價,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全面評價學生,尤其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注重知識、技能,而忽視對一般能力的評價(如態度、情感等方面)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上一些典型問題都不同程度地阻礙著新課程的推進,因此,構建一種新的評價方式和體系勢在必行。
藝術卡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催生了藝術卡的誕生。一年多來,筆者收集1000多份來自于學生對教材、教師態度、成績評價的看法,總結出以下幾個要點:
要改變傳統的單一評價方法,就要把評價放在具體的音樂實踐中,同情感、態度、興趣等因素緊密融合起來,在平時上課時,教師可采用觀察、談話、提問、討論、抽唱等形式進行評價,然后,將所有的結果記載到他們的藝術卡里,并做長期的跟蹤追尋。
為每個人確立藝術卡,并將它放置于課堂評價中,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與學習目標相呼應。教師要收集學生的作品,發現學生的優勢與不足,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提供豐富的信息。這種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動力,以知識技能應用水平為基礎,以基本能力發展為目標的學業評價標準,深受學生喜歡,成為中小學學業成就評價體系的核心。
分項建立,多元評價
分項建立的第一步 要抓住學生的思想動態。從學生的言行、思想和生活、學習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如抓住教材中的思想情感素材,小學音樂三年級第二單元《可愛的家》片斷,以鮮活的、通俗的語言配置影片,使學生體驗家庭的的思想境界。同時,進行分項改革。筆者從唱歌、欣賞、素養、器樂等方面考察學生的發展情況,讓學生充分發展自我,給學生提供小舞臺。
分項建立的第二步 教師將如何操作和運用告訴學生,使評價落到實處。在課前或課中均采用積極手段,引導學生從每學期開學的第一節課起,對他們的成長進行記錄,這一動態的記錄與觀察,從教師方面全面評定,從學生自身方面由多種評價來確定,如:器樂展示時學生的熟練情況,學生在小組表現情況等,都要跟蹤。藝術卡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完整記錄每個人每節課音樂課的學習、思想、成績表現等。
藝術卡的實施,不僅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促使學生在主動構建相關知識與資料時,培養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了音樂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課堂實踐證明:運用此評價體系是符合新教材思想和學生發展規律的。
分項考核,保強項促弱項
在這項體系中,學生既是評價的主體,又是評價的對象,在評價中既看到了自己的成績、優勢,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還明確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具體分四步:
第一步,課前評價 教師要記錄音樂課之前的準備情況,主要看學生在思想,課前教材、學具、準備的怎么樣,每班民主選出文藝委員1-2人配合教師做這項工作,將檢查的結果匯報或用筆記錄下來。
第二步,課中考核 教師把聲樂、欣賞、器樂、舞蹈、課堂表現(主動發展)幾項,按照課型與內容進行記錄,把每個學生的強項和弱項檢測出來,告訴學生并對其進行強化,使學生保強促弱,除了平時課堂,還要結合課外以及定期的檢測成績。比如,學期末考核,用問卷、口試、抽簽的形式,自主決定某一項來考核,如唱歌可選書上也可以選課外健康的鄉土內容,器樂曲也是同樣,給學生很大的靈活度,這對于校本資源的開發和學生的成長非常有利。這樣做,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同時,注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能充分發展自己的特長。
第三步,各項中設置ABCDEF標位,上不封頂 在具體運作中,可容許學生考兩三次,或放手讓學生代表去考核學生的某一項,讓學生形成互動的局面。對學生實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表現性評價。學生學習時評價要注意做到系統性、一致性、參與性原則不放松。
第四步,整理匯集 將各班成績匯總、諸項算出,得出學生的最終成績,可以通過成績,及時告訴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這種新型的評價方式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因為它可以使學生在輕松、健康、向上的環境中成長,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回民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