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所在校約70%的生源以失地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學生的家庭教育相對缺失,學習環境相對貧寒,思維能力相對緩慢。學校認為,在這樣生源的基礎上,只有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才能讓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同時,學校提出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嚴格貫徹課堂教學“低緩密”三字方針,這也是筆者在數學教學改革中一直持續研究的問題。
“低緩密”教學策略提出背景
“低緩密”三字方針的涵義是:教學起點“低”一點,以低求高;坡度“緩”一點,以緩取快;訓練“密度”大一點,以密促精。這里的“低”不是指降低要求,而是“鉆進去”理解教材,“蹲下來”了解學生,深入淺出的教學。這里的“緩”不是指課堂拖沓,而是指教學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坡度,多角度、多層次、多策略啟發學生理解數學。
“低緩密”的教學策略自兩年前提出并實施后,筆者一直在研究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如何讓學生享受到數學思維靈動的美妙。當然,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還有很多不足,如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素養還需提高等。
預熱可促進知識自然生長
研讀教材,找準數學知識的起點 小學數學學科知識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點,每一類知識結構嚴謹,前后聯系緊密,前面知識是后面知識的基礎,后面知識是前面知識的延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因此,找準知識起點,充分鋪墊,能促進新知探究。比如,“小數除以小數”是小數除法教學中的重難點,學生錯誤率極高。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小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需要利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轉化才能計算。所以這節課的知識起點為:商不變的規律、小數除以整數的筆算。根據起點,教師可做以下鋪墊:
(1)口算: 16÷4= 160÷40= 1600÷400=
小結: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練習:24÷6=( )÷60 2.4÷0.6=( )÷6
2.4÷0.06=( )÷6
(2)豎式計算:7.98÷42
小結:小數除以整數怎么計算?
(3)出示例題:7.98÷4.2
學生對商不變的規律理解越透徹、運用越靈活,就越有利于學生實現知識的正遷移。實踐證明:只有找準知識的生長點,遵循學生數學學習的認知規律,順應學生數學思維的特點,數學知識才能在學生的認知網絡中自然生長起來。
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 如教學“認識小數”,教材從長度單位引入,將整數、小數、分數同時呈現,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讓學生知道分母是10、100的分數可以用一位小數、兩位小數表示,教材的編排更多的考慮數學學科的內在知識結構。然而教師發現:學生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初次了解分數,對于分數的理解只建立在直觀圖形中,加之時間跨度大,此時要與小數建立聯系,難度比較大。所以教師重新審視了學生的認知起點: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其實小數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在日常購物活動中已有廣泛接觸,而且一年級下冊時學生就知道0.1元是1角。因此,相對于抽象的長度單位,學生對于貨幣單位有著更為豐富的現實基礎。這節課的認知難點是理解十分之一元就是0.1元,進而可以得出十分之幾表示一位小數,體會小數和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這節課中,教師以貨幣單位為載體,用數、形結合的策略化解探究難點。
(1)提問:“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小數?”(學生舉例說明)
談話:超市商品標價通常是以“元”作單位的。那么一個氣球是1角錢,它表示多少元?
學生回答:0.1元、元。
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圖,引導學生理解:
1角=元=0.1元(板書)
(3)提問:“3角呢?5角呢?”
3角=元=0.3元
5角=元=0.5元(板書)
實踐證明:貨幣單位的引入,更有利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由角和分改寫成“元”作單元的方法,遷移類推到長度單位的改寫也就水到渠成。
引導學生理解數學
分解知識點、分散難點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的自主建構過程,是一個構建學生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過程。然而,數學知識的嚴謹性和抽象性,給一部分學生的自主建構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在確立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教師采取“分解知識點、分散難點”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解。如教學“化簡比”,教師把知識目標的教學分解為: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的比(12:18);前項和后項都是小數的比(1.8:0.09)或前項和后項其中一項是整數,一項是小數(1:0.25);前項和后項都是分數的比(:)或者前項和后項其中一項是整數,一項是分數(4:);前項和后項其中一項是小數,一項是分數的比(0.875:)。又如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可將知識點分解為:除數與被除數的小數位數相同,除數的位數比被除數少,除數的位數比被除數多(被除數后面要加0)。如此,把一個較難的問題,分割成一些較小較容易解決的問題,這種由簡到難、層層深入的“小步子、小坡度、小轉彎”的模式,能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認知理解,由此分散難點,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對數學學習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自主學習記錄本”的生成 據統計:筆者任教的五(3)班41位家長中,只有4位家長完全勝任學生家庭作業的輔導;6位家長通過自己學習能跟學生共同研究問題;15位家長堅持檢查學生的作業字跡,但對質量無法保證;16位家長因上夜班或長期不在學生身邊完全“托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迫使學生只能自食其力,自主學習成了他們必備的核心能力。然而由于年齡小,社會閱歷和思維能力沒有成熟,所以,小學生對課堂知識重難點的理解掌握緩慢,無法通過一兩次的教學就完成;對題型較難的更是一籌莫展。筆者認為,沒有時間重復講解,教師的講解也取代不了學生的自悟;要嘗試引導學生對教師所講的難點、盲點進行記錄,做好筆記。為此,在學生課后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引導他們翻看課堂筆記,回憶當時的課堂情景,進而理解掌握知識。
鞏固練習關注知識點
關注“人人”,練習設計層次清晰、題型廣泛 如教學“圓的周長”第一課時后,筆者安排了以下當堂反饋作業:
1.行走題
(1)判斷
①圓周率π=3.14。( )
②圓的周長是它直徑的π倍。( )
(2)計算各圓的周長
d=5厘米 r=0.7分米 C=6.28米
(3)一個圓形水池的半徑是20米,繞著水池走2圈,至少要走多少米?
2.爬坡題
(1)甲圓的半徑是乙圓的3倍,甲圓的周長是乙圓的( )倍
A.3 B.6 C.9
(2)小明騎自行車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是3768米,這輛自行車的直徑約是60厘米,車輪每分鐘轉100周,小明騎這輛車從家到學校大約需要多少分鐘?
關注“不同的人”,解決問題方法多樣、促進深化 不同的學生對于同一道題的解答可能有著不同的思路。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個性差異,時刻關注學生不同的想法,賞識學生的智慧發展和個體創造能力。實踐證明:一道題好的解法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只有給學生展示思維歷程的機會,才能讓更多的人享受解題捷徑,促進學生知識理解的精準性、深刻性和概括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婁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