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曾說:“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才能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可見,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必要前提。
生活經驗升華為“數學體驗”
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首先應從直接經驗入手(動作表征),然后是經驗的映像性表象(表象表征),再過渡到經驗的符號性表象(符號表征)。教學提供的數學活動應該盡可能遵從學生“已有經驗——到直接經驗——再過渡到經驗的符號性表象”,這是經驗的獲得過程。如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時,可分三個層次展開:
實物操作,理解算理 教師出示例題后,學生用46根小棒代替46枝鉛筆,平均分成了2份,很容易知道每份是23根,即46÷2=23。以此進行兩三組的實物操作練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結合了自己分東西的體驗,從直接經驗入手(動作表征),對“分”的經驗再積累,對分的結果也積累了相應的經驗。
想象操作,深化算理 此時,教師課件出示三道類似的題型,將小棒擺在算式的下面。但這次學生只能在腦子里擺小棒,不允許實際操作。這是想象操作,是經驗的映像性表象(表象表征),學生對“分”的經驗進行了升華,在理解算理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算法的解題方法。
脫離操作,掌握算法 這一過程中,學生脫離任何媒介,只看算式計算結果。由于有了前兩個層次的鋪墊,學生已經理解了算法,掌握了算法,因此,這是經驗的符號性表象(符號表征)。
表象操作是一個中介,借助這個表象操作,實現了從實物操作到算式表示的過渡,超越了形式化的難關。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經歷的活動中積淀、豐富。只有讓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有效對接”,才能使日常生活經驗“數學化”。
多樣化教學,變難為簡
如《認識周長》這節課,學生的自主探索過程可這樣設計:第一步,自己演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上臺操作,將物體或圖形的周長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學生對周長概念有一個形象的感知。第二步,自做實驗。學生人人動手操作,合作量出長方形卡片、三角板、樹葉、1元硬幣的周長,提煉測量方法。第三步,獨立解題。學生獨立完成圖形的周長計算,總結實際物體和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特點。
下面這道題:a+b=50,a×b最大是( ),a×b最小是( )。很多同學看到它覺得無處下手。但是如果有下面這道題做鋪墊,學生就很容易解答。
一根100厘米的鐵絲圍成長和寬都是整厘米數的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最大是( ),最小是( )。
學生在三年級學過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后,知道:周長一定時,長和寬越接近,圍成的長方形面積越大,反之面積越小;當長和寬相等時,圍成的正方形面積最大。前面的題目其實就是這種規律的模型表達。因此,在教學類似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表象和模型進行比較,找出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利用比較這種思維方法,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從而積累經驗,提升知識的運用能力。
如教學《圓的面積》時,利用“割圓術”方法,學生將圓形紙片平均分成了16份、32份,并將剪下來的一個個小扇形進行拼擺組合,發現拼成的圖形像平行四邊形。此時,筆者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將圓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類似的方法拼一拼,隨著份數的增加,每份的扇形越來越小,而這樣的小扇形越來越接近小三角形時,拼成的圖形會越來越接近長方形。隨后,筆者通過課件演示了這一“分”和“拼”的過程,形象直觀地呈現了“化曲為直”的變化過程。
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所謂反思,就是將學習過程中那些有關的智力活動變為思維的對象,進行反省。數學課堂需要學生親身經歷,更需要學生自己去反思總結。
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總結時,先回顧了探究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并從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之中,得到一個猜想:“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驗證猜想的過程,運用折一折、畫一畫、算一算、推一推等方法證明了猜想的正確性。在合作過程中,通過課堂的反思總結,筆者引導學生又一次經歷了經驗積累的過程,并對經驗進行了歸納和提升。隨后,引導學生思考:分數是不是只有這一種性質呢?如果分子不變,分母變了,分數的大小怎么變?或是分母不變,分子變了,分數的大小怎么變?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離開課堂,進入到方法的遷移中,從而產生新的經驗。
縱觀學生的數學學習,無處不體現了“經歷”這一思想,無處不蘊含了“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個人經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的結果。因此,讓學生在經歷中獲得“數學化體驗”“過程性體驗”“情感性體驗”與“思考性體驗”,并在體驗中積累,讓經驗的“根”扎得更深,知識的“枝”伸得更遠。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城廂鎮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