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生成性資源不是教師事先準備好的靜態備用資源,而是在課堂教學情境中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對話等活動,在共同思考與共同發展中激發的超出教師教案設計的新問題、新情況,即表現在言語、行為、情緒方式表達中出現的“節外生枝”的學習觀點。它具有動態性,是稍縱即逝的。這種教學資源是學生真實體驗的反映,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準確、及時地捕捉到這些生成性資源并對其加以合理利用,將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精彩。
課堂和諧易于資源生成
學會傾聽是資源生成的前提 心靈交融的課堂意義就在于,它能點燃學生和教師智慧的火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學生的問題和觀點。如在教學“簡單的時間計算”時,有這樣一道題:8:50至9:30播放“金色的童年”,“金色的童年”播放了多少時間?學生獨立思考后組織交流,出現了以下計算方法:①8:50過10分鐘就到9:00,再過30分就到9:30,一共播放了40分鐘。②假如從8:50開始到9:50結束,經過了1小時的時間;實際是9:30結束,比9:50多算了20分鐘,1小時-20分鐘=40分鐘。③也可以用結束時間減開始時間就是播放了多少時間:9時30分-8時50分,9-8=1小時,30分鐘減50分鐘減不夠,1小時+30分鐘=90分鐘,90分鐘-50分鐘=40分鐘。④以前的減法可以用豎式計算,這里也可以用豎式計算。
減不夠,向小時數里借1個小時,就是60分鐘,60分鐘+30分鐘=90分鐘,90分鐘-50分鐘=40分鐘,所以9時30分-8時50分=40(分鐘)
整個過程中,筆者沒有提前透露自己的觀點,只是耐心傾聽學生們發表想法,盡量滿足每只舉著的小手,鼓勵他們爭論,呵護每一位學生的創造力。學生爭論不休的時刻,也正是他們參與整個學習活動、經歷著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的時刻。筆者認為,第四種解題方法,這種獨特的見解也正是在主體迷戀執著、充分自由的狀態下萌發出來的。
平等對話是資源生成的保障 曾經聽過一節《美麗的軸對稱圖形》講解課,執教者先要求學生找一找學過的圖形當中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生:我認為平行四邊形也是軸對稱圖形。(這一回答教師很意外)
師:能否說說你的想法?
生:因為當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時,我把它這樣(沿對角線折疊)對折后能完全重合,因此這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
(很有說服力,不少學生都不由自主地點頭)
師:同學們,他剛才說的話中有一個詞用得特別好,知道是哪個詞嗎?
生1:是“特殊”。其實當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時,它就是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師:這是個愛動腦的學生。
生2: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軸對稱圖形,但是特殊三角形是。比方說等腰三角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生3:還有等邊三角形。
生4:還有等腰梯形。
生5:所有的圓也是軸對稱圖形。
正是教師的鼓勵和巧妙引導,使學生正確捕捉住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才使數學知識在動態教學中被學生掌握。
用心投入才能運用生成性資源
合理利用生成資源,引發學生認知沖突 教學中有不少易錯點,如果在教學時先提醒學生注意,學生反而會忽略,如果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方法,則又很難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也不能真正的學到知識,只有引發學生產生激烈的認知沖突,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將有爭議的認識進行深入思考,才能加深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有效避免錯誤。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時,學生在交流28×12的筆算過程中,能很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法和算理,而且通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其實就是把它分解成兩位數乘一位數、整十數來分別計算,然后把兩個得數加起來的過程。一切好似順理成章,學生對算理、算法掌握都很好,于是引導學生進行驗算,筆算12×28。結果:部分學生在計算時只是把28×12改成了12×28,每一步的計算結果照抄:
對此,筆者心里很是納悶,于是在交流時筆者將錯就錯,直接出示這一錯例;真正能理解算理的學生很快就發現了錯誤;隨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明確乘數的位置交換了,那么第一步個位算的是8×12=96,而非2×28,第二步十位算的是2×12=24,而非1×28了,因此中間步驟的計算是不同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注意力集中,真正掌握了算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深入挖掘生成資源,提升學生思維深度 新教材的優點是:新穎、靈活、畫面鮮艷美麗。教材內容具有綜合性,能給教師以廣闊、自由的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用心領悟,深入挖掘,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把教材激活,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整個學習過程,學生的興趣會更濃厚,對于小數乘整數、積的小數位數與因數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系也會掌握得更好。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在實施預設時不拘泥于預設,能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充分利用課堂上的生成資源,滿足學生探求的欲望,那么枯燥的數學課將變得魅力無限。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朱棣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