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而現實中,寫作往往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成為語文教師的“心病”。教師常能發現學生面對作文的無奈:看到作文題目不知從何下筆,無話可說;即便是寫出來,也是篇幅短小,內容空洞,言之無物,沒有真情實感。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學形式單一,不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隨著多媒體技術深入課堂,作文教學的這種尷尬境遇開始有所改變。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其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和優美的聲樂所營造出的課堂氛圍,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增強寫作的主動性,而且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將寫作的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激發寫作欲望
“寫作難,愁寫作”是當前作文教學中極易出現的讓人很頭疼的局面。老師“逼迫”學生硬著頭皮完成,大部分學生把寫作當成任務,很少出現有感而發寫出自己的心里話,缺乏寫作的主動性。欲望指導著行動。沒有寫作欲望,學生寫的作文也是生搬硬套、應付差事,很少能寫出聲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來。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突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利用音樂、圖片、動畫、影視等手段強化感知,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將“要我寫”的被動局面轉變為“我要寫”的主動戰場,增強了學生寫作的主動性。
比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在學習課文內容時,利用課件讓學生感受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對小女孩產生同情。在課文學習完后,通過播放視頻來升華感情:視頻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大年夜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天光著腳賣火柴,她又冷又餓卻不敢回家,就因為沒賣掉一根火柴怕爸爸打她,最后實在忍受不了寒冷擦著火柴產生幻想,最終帶著美好的愿望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期間,學生邊看畫面邊聽配樂朗讀,從而對小女孩產生了強烈的同情。這時,讓學生展開想象以《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寫“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會怎么樣”。這樣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讓他們身臨其境地真實感受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從而情滿而溢地寫出聲情并茂的文章來。另外,在教學《稻草人》《詹天佑》《文天祥》《劉三姐》等感情比較充沛的課文時,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學生有了想表達自己感情的欲望,也就有了寫作的欲望,久而久之,寫作能力也就提高了。如此便扭轉了他們“寫作難、愁寫作”的局面,逐步養成了“有感就發”的習慣。
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
如果學生平時積累少,沒有養成細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那么,他們寫作文時即便絞盡腦汁也是無話可說。而多媒體突破了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例如:在練習寫景的文章時,由于學生很少走出本市,個別學生最遠也才是去過省會銀川,即使平時在電視上看到名山大川的介紹,也沒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所以,學生們的思維往往定勢在自己身邊的景物,大部分學生都只想到了要寫本地的南沙海景區,而在寫作的過程中又缺乏感情的抒發,三言兩語就概括了景物,篇幅短小,枯燥無味,不能吸引讀者,更不能激起讀者的共鳴。筆者發現此問題后,便與學生們一起搜集風光片,然后利用“我是小導游”“旅游專線”的形式,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觸最深的一兩個景點,向其他同學作介紹。在觀看風光片的時候,指導學生抓住景物特點仔細觀察,給他們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條件,以便學生們能貼近真實地感受大自然的美。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有了美感,不至于空洞,從而改變了學生提筆“無話可寫”的局面。
寫作方法與技巧
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兩大支柱,相輔相成。閱讀教學可以服務于作文教學。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閱讀,不斷發現和總結好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并引導學生將這些寫作方法及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來,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完善自己的寫作能力,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雖然在實際習作中,學生不能很好地將學到的寫作技巧和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但是,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搭建了便利的橋梁,能將閱讀教學中滲透的寫作方法及技巧有效地運用到習作中去,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創設有利條件。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作者語言描寫的妙處,講解語言描寫的方法,并隨機讓學生進行當堂練習:“‘我’再也受不了了。‘我’沖出飯廳,跑進自己的房間,撲到床上失聲痛哭起來。飯廳里,父母還在為那首詩爭吵著。父母會吵些什么呢?”讓學生將學到的語言描寫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在學生寫完后,選取學生寫得優秀的片段在多媒體展臺上展示,做到了學以致用,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結束語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現實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進課堂,從而創設良好的寫作情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讓學生“有話可寫”。另外,多媒體技術能夠幫助學生將學到的寫作方法及技巧合理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作文教學開辟新的道路。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錦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