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本、作者、教師、同學進行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閱讀對話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使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靈動。
整體感悟文本
在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與文本、文字的交流。如何合理地抓住它們,理順文本內容,從而整體把握文本,成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以下是筆者在教學《海倫·凱勒》時,引導學生整體入手、讀中體會、讀中感悟的實況片段。
師:自己大聲地讀一讀課文第2至第7小節,說說講了幾件事,找一處印象最深的來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生大聲朗讀)
生:文中講了兩件關于海倫·凱勒學習的事。一件是海倫·凱勒在安妮·沙利文老師的教導下學習摸盲文,拼單詞;另一件是海倫·凱勒在薩勒老師的教導下學習說話。其中讓我感受比較深的是她如饑似渴地學習摸讀盲文,為了學習甚至將手指都摸出了血。
師:說得非常完整,能說說這件事為什么感動你嗎?
生:因為海倫·凱勒是一個盲、啞、聾的孩子,很多這樣的人都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而她還在如此勤奮的學習,所以讓我感動。
師:說得多好啊!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要邊讀邊想,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說出來。誰還想說呢?
生:最感動我的是海倫·凱勒學習說話的那一部分,因為要知道一個啞巴要想學會說話那是多么困難。文中說她只靠手來感覺舌頭和嘴唇是如何顫動學習說話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而且她夜以繼日地努力學習,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她那堅強不屈的品質、樂觀向上的態度讓我感動。
師:聽!這是他用心讀書后的聲音,說得太棒了,給他掌聲。(生鼓掌)
在整體品讀文本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還使學生懂得在朗讀課文時要邊讀邊想,并將自己的讀后感與他人分享,從而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中真正感悟文本的內涵。
在文本中體會情感共鳴
朗讀是讀者跨越時空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活動,語文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逐步使學生入境入情,產生共鳴。在教學《海倫·凱勒》一文時,筆者通過情境的創設、角色的互換,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心境,進而在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師:課文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生活在盲啞世界中的孩子,她是那樣拼命地學習摸盲文、拼單詞、學說話,你能體會到她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嗎?老師作為記者來采訪一下,如果此時你就是海倫·凱勒,能向大家說說你是如何在逆境中學習、生活的嗎?
生:盡管我看不見、聽不見、不能說話,但我還有觸覺,有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我要通過觸摸事物來認識世界,感受世界的美好,通過學習來充實自己的生活。
師:說得很好。那在學習中,你也一定遇到很多困難吧?能具體說說嗎?
生:嗯!我不能像大家一樣正常地認識周圍的事物,全憑觸覺真得很難。有時為了學習一個單詞,要學上半天乃至更長的時間;有時手指甚至都會為此磨出血來。但我不會放棄,我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我相信自己一定會做到。
師:看!多堅強的一個孩子,讓我們給他點鼓勵的掌聲。(生鼓掌)同學們,這么一個身殘志堅、不屈不撓的孩子在你面前,你想對她說些什么?
生1:海倫·凱勒,你是好樣的。在這樣的逆境中還能如此堅強,真是了不起。
生2:海倫·凱勒,我們正常的學生有些都沒你那么勤奮,真慚愧。以后我們一定向你學習。
這種情境的創設、角色的互換,真正帶領學生走進了文本,走到了海倫·凱勒的身旁,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印象,更讓學生體會到海倫·凱勒身殘志堅、頑強不屈的品質,進而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激起智慧的火花。
跳出文本,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深入淺出。作為語文教師,在學習文本后必須引領學生跳出文本,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完成情感的遷移,從而有效促進學生人格的升華和情感的健康成長。在執教《海倫·凱勒》時,筆者還這樣教學:
師:同學們,海倫·凱勒的世界離我們很遙遠,我們沒有她那樣的痛苦遭遇,但從她的身上我們卻學到了很多。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你該如何去做?
生:老師,我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但有時我在學習上還喜歡偷懶。今天的學習,海倫·凱勒給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讓我懂得了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從今以后,我一定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
師:有志氣,期待著你的成長。
生:一個殘疾的孩子都能如此努力,并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就,我們為什么不能做到呢?與她相比,我們有著太多的優勢,我們一定要努力,將來要超越她。
師:有理想,老師期待著你的成功。
文本的素材來源于生活,終究要回到生活中去。這種深入淺出的“輪回”,不僅使課堂富有生命,活力四溢,而且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自然生成的課堂狀態中感受到閱讀遐想的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曹埠鎮飲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