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在各地被媒體所曝光,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問題也被人們提上議事日程,那么如何強化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建設,確保食品安全呢?筆者通過廣泛調研發現,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實施標準化大生產,是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水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示范區 農產品 標準化
傳統的農林粗放經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品,對土壤與水環境也構成嚴重的污染,農林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農林產品的生產質量得不到保證。針對如何改變傳統農林生產方式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問題,筆者對江蘇立華牧業有限公司承擔的國家級雪山草雞標準化示范區、金壇市食用菌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常州市家綠林果園藝有限公司承擔的省級花卉產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等十多個種植、養殖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考察后發現:創建標準化示范區,實施全過程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是加速傳統農林轉型升級和提高農林產品質量的有效途徑。
1 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現實意義
建設農產品示范區,實際上是通過一個試驗田取得農產品生產的經驗,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推廣。而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可以規范農產品生產者的生產方式,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從而提升農產品生產和經營水平,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這里我們對幾個重點示范區的成果做一個歸納。
1.1通過示范區的建設,提升農產品生產者的生產效益
讓農民增加收入,是各級政府的一項工作任務,而通過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讓農戶和參與經營的企業增產增收。金壇市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所產生的直接效益十分顯著的,具體地講:一是經濟效益顯著。該市2006年食用菌產量3.2萬噸,年產值1.28億元,通過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以后,每年都以12%以上的幅度增長,2013年全市食用菌年產量為5.15萬噸,年產值達到了3.24億元。二是生態效益突出。金壇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區建成后快速發展,每年循環利用的農業下腳料達6萬多噸,僅此一項為農業增收1500多萬元;降低化肥投入量相當于標肥1600噸,大大改善土壤生態環境,同時也明顯改善了食用菌的生態環境。三是社會效益明顯。金壇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產業基地得到規?;l展,每年為社會提供2萬多噸食用菌健康食品。湖溪等10多個食用菌專業村的村級經濟得到迅速壯大。許多農民依靠食用菌致富,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金壇食用菌產業形成了專業戶、經紀人、運輸、務工等龐大的從業隊伍,為農村閑散勞動力找到了一條出路,據統計每年可為農民提供60多萬個工日,農民工資收益就達1500多萬元。
1.2通過示范區的建設,形成雙贏的經營模式
讓從事農業活動的經營者安心于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就需要探索出一個讓他們持續增效的盈利模式。立華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種雞養殖、苗雞孵化、原料采購、飼料生產和成雞銷售由公司統一進行;合作農戶從公司領取苗雞、飼料、藥品和疫苗,按照公司的規定進行商品雞的養殖。在此模式下,2012年在農戶們年平均收入達到八萬元,同時,立華集團共生產“雪山雞”商品苗雞1.6億只,上市商品雞1.5億只,生產飼料72萬噸,年銷售收入逾30億元。
對于這樣的雙贏局面,最重要的就在于標準化的規范體系。該公司從進苗雞前雞舍的防疫消毒開始,農戶在每一階段都有章可循,并且公司的技術服務人員會全程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及時糾正農戶在商品雞養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任何不規范行為。
1.3通過示范區的建設,創建產品品牌
產品占領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擁有一定的知名度,而提升產品知名度的策略,就是創建特定產品的品牌。江蘇省無花果標準化核心示范區建立了一整套無花果種植、加工的產品標準和標準化技術規程體系,有針對性地建立操作標準。資料顯示該地區建立綠色無花果標準化核心示范區300畝,輻射示范區覆蓋整個新北區企業10家,種田大戶20戶,總面積600多畝?,F核心示范區平均單產3000公斤/畝,畝效益達到1.5萬元,核心示范區的無花果鮮果、果茶都獲得了綠色產品認證。年培繁優質無花果種苗100萬株銷售全國,2012年還承擔了北京市惠民栽種萬畝無花果的工程建設。在此基礎上,他們開始有關產品的品牌建設,將無花果以及深加工后的產品都注冊為“巢嫄”牌商標,并已獲得了知名商標和常州市名優農產品。如今,在百度上搜索“巢嫄”牌,會出現眾多有著相關介紹的網頁,常州的無花果已形成品牌,并“遍地開花”。
2 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園區創建實踐
通過培訓、示范、推廣、服務和指導,組織廣大農戶真正按照標準化進行生產,不僅促進本地區農產品種植業、養殖業健康有序地發展,為市場提供安全優質的綠色農副產品,同時也為示范區以外的其他地區推廣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技術提供標準化建設的經驗。所以,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認為:創建標準化示范區,實施全過程標準化生產,是加速傳統農林轉型升級和提高農林產品質量的有效途徑。那么,示范區應當如何建立?操作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應當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2.1制定一套示范區建設方案
進行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要依據本地種植、養植產品(以下簡稱農產品)生產實際情況,結合國內其他相關行業(產品)標準化建設的先進經驗,確立總體方案,從而有序開展建設工作。
明確示范區建設目標。根據當地實際,選擇適合當地的地理環境的產品作為實驗和推廣的主產品種,進行標準化管理,實施標準化生產,推進當地農產品生產健康快速發展。示范區規模達到本地農產品生產總面積的80%以上,從而實現品質提高,農民增收。
確定范區建設的任務。組織宣傳與農產品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組織制定地方或企業標準,建立農產品標準體系;組織實施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積極吸收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探索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和管理途徑,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
示范區方案的實施。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是一項長期的建設任務,需要有關部門嚴密地組織,并且落實相應的措施。一是市政府重視,加強領導。由副市長擔任領導小組的組長,相關部門的一把手擔任副組長,并且明確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和任務。二是成立組織機構,制定實施方案;在成立農產品工作小組的基礎上,建立示范區的規劃和具體措施,并進行全程質量安全控制;三是推廣農產品生產和標準化體系的建設,注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先試點示范,然后總結經驗進行推廣,同時實施動態監督管理。
2.2制定標準和建立標準體系
根據示范區建設內容,進行國家、行業、地方相關標準查詢,并根據需要編制適應當地生產的農業標準和企業標準。根據筆者的考察,目前示范區建設比較成功的地方都形成自己的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僅以金壇食用菌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為例,他們先后編制了DB32/T 797《雙孢蘑菇生產技術規程》等4個江蘇省地方農業標準和16個企業標準,并將相關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制成食用菌標準體系表,形成了科學的標準體系。
2.3實行全程質量控制與監管
為了確保農產品生產標準的貫徹和落實,在示范區建設過程中,應當注意標準的控制和日常生產過程中的監督管理,從而標準化生產成為生產和經營者的自覺行為。
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途徑。農產品的生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間應當注意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控制。比如茶葉生產全程質量的控制,需要在產地環境選擇、規劃與建設、茶園開墾、茶樹種植、土壤管理、茶園施肥、病蟲害防治、采摘、制作、包裝、存放、運輸等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中按照有關技術標準規范要求進行實施和監督,使茶葉質量安全得到有效控制。
建立全程質量自律協控體系。在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過程中,組織者還需要對經營模式和經營流程進行研究,探索和總結出一個可行的質量控制模式。金壇食用菌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以食用菌協會為紐帶,企業(合作社)為龍頭,農戶為主體,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從而形成“協會+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自律控制管理模式。該模式采用“以人為本、自律為主、監督為輔”的低成本管理方法,使農產品質量在產地源頭上得到有效控制,實現長效管理的目標。這種模式也值得其他農產品標準示范區所借鑒。
2.4強化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實施標準化生產的活靈魂。在標準化生產中,組織者應當關注研究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不斷進行技術、管理創新,大幅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仍以食用菌的生產為例,如果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分析,應當強化如下工作:一是開展生物有機肥在食用菌堆料發酵中應用,縮短了堆肥時間,提高了堆肥質量;二是引進高溫蘑菇新品種“夏菇93”,推廣高溫蘑菇栽培技術;三是總結和推廣“高溫蘑菇+雙孢蘑菇”不同溫型搭配的蘑菇周年化生產技術,提高菇房利用率。
2.5鼓勵爭創農業品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的競爭實質上是品牌的競爭,因此,通過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的實踐,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生產單位、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開展GAP(良好農業操作規范)、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ISO 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 14000(環境管理體系)等認證,通過認證來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管理水平和實物質量。并根據不同的區域特種、結合不同的地理環境的生態優勢,鼓勵、支持示范區農產品爭創名牌產品,加強品牌經營,著力提升農產品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