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形式單一、內容機械的作業,往往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對作業產生厭煩情緒,使作業無法發揮它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致力于優化課堂的同時也必須優化設計作業。
關鍵詞:書面作業;創新;實踐操作
為了更好地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我認為有必要根據知識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讓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從課堂內延伸至課外作業上。結合教學實踐,我嘗試著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優化設計。
皮亞杰說:“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促進他們的發展。”而當前,一談及數學作業,大多數人會馬上想起大量的計算和應用題,其形式單一、內容千篇一律,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的原意是operation(操作),它不僅限于書面作業,還可以是一項活動或是一件制作。我們的作業設計應還其本來面貌。
一、傳統的書面作業要力求創新
1.精心包裝作業的題目,用“新鮮感”吸引學生的視線
初中生處于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的階段,生動有趣的語言對學生有很大吸引力。以往的作業題目較呆板、單一,如填空、選擇題、應用題等。教師可以在題目上力求創新,讓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從而使作業成為尊重學生主體意識的數學活動。例如:填空可以換成“生活五彩園”“知識萬花筒”等;單項選擇可以改為“大浪淘沙”“擇優錄取”“快樂的ABC”等;判斷題改為“我是小法官”“包公斷案”“我是小小裁判員”等;計算題改為“神機妙算”“粗心大意回收站”“遞等步步成功”等;應用題改為“解決問題,我能行”;拓展題改為“生活自助餐”“嗨,我是一休!”“素質加油站”等。這些親切靈動并富有激勵情感的作業題目,縮短了教與學的情感距離,解除了學生的心理障礙,激發出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
2.創新變換作業的題型,讓“新穎”維系學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有一個顯著的心理特征:好奇心強,但他們對同一物體的好奇心持續的時間很短。單一的題型,容易引起學生視覺疲勞,產生消極應付的心理。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努力設計更改題目的類型。例如:詩體數學題、故事體數學題等。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一節中可用我國的一首打油詩:李白提壺去買酒,遇店加一倍,見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壺中酒。試問壺中原有多少酒。“二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一節中有這樣一道題:雞兔同籠不知數,三十六頭籠中露,看來腳有一百只,幾多雞兒幾多兔?
這種新穎的題目將語文與數學兩學科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完成一道題可以收獲兩種知識,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
3.讓學生自主參與作業的設計
讓學生自行設計作業,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同時學生自己設計作業自己完成,又能使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敏捷、對知識的理解速度加快、知識的沉淀更加迅速。
二、根據知識特點,設計一些實踐操作題
案例:(2005·溫州)小明家用瓷磚裝修衛生間,還有一塊墻角面未完工(圖略),他想在現有的六塊瓷磚余料中(圖略)挑選2塊或3塊余料進行鋪設,請你幫小明設計兩種不同的鋪設方案(要求:畫出鋪設示意圖,并標出所選用每塊余料的編號)。
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深刻地體會到特殊三角形、特殊四邊形的有關性質及應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學生們也發展了動手操作能力,接受了德育的洗禮。
當然,作業設計是一項充滿藝術性、創造性的行為,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功底和深厚的沉淀,并不斷進行自我提升,正確樹立新型的數學作業觀,更新教學觀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加強作業的改革,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完成了作業、鞏固了知識,在愉悅心情中弘揚了個性、發展了思維,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數學作業,從而使作業真正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加油站”!
(作者單位 浙江省諸暨市浣江教育集團浣東初中)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