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摩托車乘員頭盔產業現狀和產品標準進行分析,闡述了頭盔產業的現狀,以及國外標準與國標之間的不同和側重點。對頭盔行業質量提升,行業狀況了解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頭盔 標準 行業現狀
頭盔是一種用于摩托車、電動車乘員(包括駕駛人及乘坐人員)的頭部保護裝置。頭盔的主要目的是在受到沖擊時保護乘員的頭部,阻止或減輕傷害乃至挽救乘員的生命。歐洲一項研究顯示,現今使用的摩托車頭盔對于減輕顱腦的直接受力發揮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據有關研究結果表明,不戴頭盔頭部損傷率是戴頭盔的2.5倍,致命傷不戴頭盔是戴頭盔的1.5倍。2013年底,我國已有摩托車乘員頭盔產品生產許可證獲證企業73家,其中溫州市有39家企業獲證,全國頭盔年產量約2000萬頂以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頭盔生產和出口國。
1 頭盔構件功能
殼體:頭盔的外層結構,呈現頭盔的基本形狀。具有抵擋穿刺能力,表面光滑可分散沖擊能力以免沖擊力集中在一處。
緩沖層:吸收沖擊能量的舒適墊層,吸收并緩和分散沖擊力。
舒適襯墊:保證頭部佩戴舒適的襯墊。
佩戴裝置:保證頭盔牢固地佩戴于頭部的部件。
護目鏡:遮擋眼面部又不影響觀察的眼面部防護部件。
2 我國頭盔生產現狀
目前,摩托車乘員頭盔企業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溫州市和廣東省。其中溫州地區的頭盔生產企業最為集中,溫州市頭盔生產和品牌建設處在國內中上游水平,與廣東省無論是頭盔殼體塑料選材、工藝和結構設計都相差無幾。廣東省是改革開放最早的地方,外資最先在廣東投資生產,企業生產水平一直比較高,主要有永恒YOHE、鵬程等知名名牌。而北方地區的頭盔產品主要是滿足低端市場需求,相比其它地區產品檔次要稍微低一點。
與國外比較,我國側重于物理性能方面檢測,國外對物理性能和環保項目檢測都很重視。我國頭盔佩戴裝置強度性能、頭盔吸收碰撞能量性能、頭盔耐穿透性為強制性項目;而出口頭盔產品,一般還需要檢測相關部位的可萃取重金屬元素(鉻、鎳、鎘、鉛、銅、砷、銻、鈷)含量和游離甲醛含量。
3 與國外檢測標準差異比較
我國新版頭盔GB 811-2010《摩托車乘員頭盔》標準,其中A類頭盔的剛度性能、頭盔固定裝置穩定性指標參照了ECE 22-2002《摩托車防護頭盔》,B類頭盔的吸收碰撞能量性能指標參照了日本標準JIS T8133-1994《摩托車和機動自行車的駕駛員和乘客用防護帽》和中國臺灣標準CNS 3902-92《騎乘機車用安全帽》。各國頭盔標準之間也是相互學習和借鑒,也并非都是自成體系,但相互之間也存在一些差異。
頭盔佩戴裝置強度:我國臺灣地區CNS 2396-2007《騎乘機車用防護頭盔》采用動態沖擊法,利用10Kg重錘,高度(750±5)mm動態載荷沖擊檢測,檢驗頭盔在受到瞬時沖擊力作用下頭盔佩戴裝置強度及穩定性,而大陸標準采用靜載荷測試。在實際事故中,頭盔佩戴完成后系帶系緊,事故發生后頭盔隨乘員一起運動,與頭部處于相對靜止,而佩戴系繩受沖擊狀況并不多見,所以我國采用GB 811-2010頭盔標準靜載荷測試佩戴系繩,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頭盔吸收碰撞能量:美國FMVSS(聯邦機動車安全標準) NO.218-2006標準指標要求與我國GB 811-2010指標要求一致,其檢驗頭盔吸收碰撞能量的墜落式碰撞試驗臺與國內試驗臺基本相同。GB 811-2010《摩托車乘員頭盔》標準采用測速方法計算能量,這樣解決了使用該裝置由于墜落重心及鋼索摩擦阻力等因素帶來的碰撞效果差異,與美國FMVSS標準要求基本一致。大陸標準與臺灣地區標準差異為:臺灣頭盔標準類型分為A、E、J、M、O五種,國內分大、中、小三種型號;臺灣標準碰撞高度第一次為2.5m,第二次為1.28m;與國內頭盔標準A類盔1.8m,B類盔1.6m,標準指標要求上有一定的差異。
頭盔耐穿透性能:美國FMVSS(聯邦機動車安全標準)NO.218-2006標準落高指標要求3m,與GB 811-2010標準落高一致,而臺灣地區標準落高指標要求2m,低于美國和大陸標準指標要求。
游離甲醛、可萃取重金屬:GB 811-2010《摩托車乘員頭盔》標準規定緩沖層和襯墊應選用對人體無毒無害的材料制成;臺灣地區標準CNS 2396-2007要求緩沖層和襯墊的色牢度應符合CNS 1496-2008《耐汗染色堅牢度檢驗法》的要求,但對人體具體健康危害沒有涉及。
4 結論
我國摩托車乘員頭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產品生產水平明顯提高,品牌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標準體系建設也已經接近甚至有部分超過發達國家水平,已經具有能與世界主流頭盔品牌產品相競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