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對壓力容器常見的缺陷處理方法和檢驗方法進行論述
【關鍵詞】 壓力容器 檢驗方法 缺陷處理方法
壓力容器屬于特種設備,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壓力容器已經涉及到化工、食品、公用工程等等領域,壓力容器的安全問題也與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施工安全息息相關。
1 壓力容器安全隱患
(1)惡劣的操作環境
如有些氯氣介質含水會對容器造成腐蝕,還如壓力容器頻繁啟動也會造成壓力容器的疲勞腐蝕,還有就是容器的環境中含有腐蝕介質等。
(2)壓力容器操作人員沒有經過培訓
無證上崗,誤操作,造成事故,
(3)容器自身缺陷造成的隱患
雖然我們在檢驗工作中將檢驗壓力容器的自身的缺陷為檢驗重點,但同時也要兼顧三方面的隱患才會不放過任何隱患。
2 通常壓力容器的缺陷種類
(1)設計上的缺陷
包括容器結構的不合理,如需要設置防沖擋板的沒有設置,與介質的相容性沒有很好的考慮,工藝設計缺陷,造成壓力溫度不穩定,超溫超壓,介質倒灌等,雖然通常這類問題一般較少出現,不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的檢驗人員也很難發現,但也要通過認真的資料審查,如質量證明書,運行記錄等,現場檢查發現這些隱藏的問題。
(2)壓力容器制造過程中的缺陷
①本體材質缺陷:包括夾層、夾雜等。
②制造過程中的焊接缺陷:
裂紋:器壁母材上裂紋;熱影響區裂紋;焊縫區裂紋。
焊接缺陷:未熔合;未焊透;夾渣;氣孔;咬邊;焊瘤;燒穿;弧坑;焊縫外形、尺寸不符合要求。
(3)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缺陷
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缺陷有很多種,例如材質劣化、腐蝕、裂紋、減薄等,安全附件未按時校核及檢定。由于材料軋制或拔制容器留下的微裂,一般都比較淺,可用手銼或砂輪等磨去。焊接裂紋應在檢查發現時予以鏟除。由于結構不良、局部應力過高而產生裂紋的部件一般不宜繼續使用。存在腐蝕裂紋的容器,也不應將裂紋鏟除或焊補后繼續使用。在特殊情況下,由于容器制造或原材料留下的裂紋確實難以消除,經過具有資格的壓力容器缺陷評定單位檢查鑒定,并根據斷裂力學的分析和計算,確認裂紋不會擴展,且具有足夠的安全裕度,容器可以采取可靠的監護措施,繼續使用,但要縮短檢驗間隔期限,嚴密監視裂紋的發展情況。
腐蝕是壓力容器在使用過程中最容易產生的一種缺陷,特別是在化工容器中。它是由于金屬與所接觸的介質產生化學或電化學變化作用而引起的。容器的腐蝕可以是均勻腐蝕、點腐蝕、晶間腐蝕、應力腐蝕和疲勞腐蝕。不管是哪一種腐蝕,嚴重時都會導致容器的失效或破壞容器內壁可能有各種形式的腐蝕。對均勻腐蝕和局部腐蝕也可以通過直觀檢查的方法。經直觀檢查發現容器內壁或外壁有均勻腐蝕或局部腐蝕時應測量被腐蝕處的剩余厚度,從而確定器壁的腐蝕厚度和腐蝕速率。如發現壁厚增值,應考慮氫腐蝕的可能性。對晶間腐蝕和斷裂腐蝕(應力腐蝕和疲勞腐蝕),除了嚴重的晶間腐蝕可以用錘擊檢查有所發現外,一般用直觀檢查是難以判斷的,常用金相檢驗、化學成分分析和硬度測定。一般襯里要作氣密性檢驗,檢驗時有妨礙檢驗的構件應予以拆除對腐蝕缺陷的處理要根據容器的具體使用情況而定.
3 缺陷的處理
(1)安全附件
安全附件應及時校核、修理和更換。
(2)降低使用條件
根據壓力容器等級要求用戶降低壓力容器的使用條件,更正設計中壓力容器的缺陷如加裝防沖擋板等,更正壓力容器使用過程中違規的行為,超壓超溫使用,操作人員無證操作等,整理壓力容器的使用檔案,運行記錄,建立質量體系。
(3)對壓力容器自身的危害性缺陷處理消除
在處理消除危害性缺陷時,首先調查容器質量狀況與使用情況,弄清該缺陷是制造遺留,還是使用中產生;對于制造過程中產生的缺陷,判定缺陷在使用過程中有無擴展,是判定該壓力容器有無使用價值的重要參考。在用容器的表面缺陷,如表面裂紋、凹坑、電弧擦傷、弧坑、機械損傷、未焊透、未熔合、焊縫氣孔、焊縫咬邊、工卡具焊跡等表面缺陷要經打磨完全消除,并與母材或焊縫成圓滑過渡,側面斜度不大于1:4。打磨深度要按壓力容器定期檢驗規則進行計算,超過時需進行焊補。補焊修復可消除危害安全的超標缺陷,改善安全狀況,以利在用容器的安全使用,它是一種常用的重要修復方法(注意:焊補深度達到厚度的1/2時需進行耐壓試驗,無損檢測應在焊后24小時進行)。然而補焊修復較為費時。如果補焊不當,還可能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如產生新的裂紋缺陷,接頭的組織性能惡化,產生新的焊接應力等。
參考文獻:
[1]TSGR 7001-2004壓力容器定期檢驗規則
[2]TSG R0004-2009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
[3]JB/T4730-2005承壓設備無損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