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器具管理是實驗室工作的關鍵環節,隨著國家對工業產品安全、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管理力度的不斷加大,確保計量器具標準的準確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計量器具管理必須嚴格遵循“全面、適用、經濟、動態”的管理原則,只有提高實驗室計量器具管理水平,才能確保實驗室檢驗工作高效運轉,從而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1 建立并完善各項基本制度
(1)完善計量器具使用制度。計量器具管理人員、使用人員要熟悉和掌握每臺計量器具的名稱、主要用途、性能、維護保養的基本知識和注意事項,及時制定出每臺計量器具的操作使用規程,要嚴格遵照執行,并認真填寫計量器具使用記錄。
(2)加強對貴重計量器具的重點管理。貴重計量器具要專人專管,要選派業務能力和責任心較強的人員負責管理和指導使用。
(3)做好計量器具的維護、維修工作。計量器具使用后應該及時清零和還原,保持計量器具表面干凈、整潔,擺放整齊,安全防護措施完好。計量器具遇到故障或事故時,要查清原因,及時聯系專業人員維修,并認真填寫維修記錄。確保計量器具標準的準確度。
(4)計量器具管理要實行崗位責任制。具體工作落實到人,明確計量器具使用中的責任,并由主管領導檢驗督促,切實保障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
2 加強計量器具檔案管理并建立管理臺賬
(1)在實驗室的實際運作中,每一臺計量器具都應該以一臺一檔的方式建立檔案,并將與該計量器具有關的各種技術材料都存放在檔案中,并實施動態管理,及時補充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內容。
(2)計量器具的檔案包括計量器具的名稱、制造商名稱、型式標識、系列號或其他唯一性標識、對設備符合規范的核查記錄、制造商的說明書、歷次檢定/校準報告或證書、計量器具接收/啟用日期和驗收記錄、使用和維護記錄、計量器具的任何損壞、故障、改裝或修理記錄等。
(3)所有的計量器具應分類編制計量器具臺賬。臺帳包括序號、計量器具識別編號、名稱、規格型號、技術指標、制造廠家、出廠編號、用途、購入日期、操作人員、管理人員等內容。及時填寫計量器具檢定完成情況,更新情況,并及時刷新臺帳。
(4)計量器具管理員要協同檢驗人員將登記的計量器具臺帳與實物一一核實,做到計量器具的賬、物相一致;將計量器具臺帳與計量器具周檢表結合起來,實現一帳多用。確保及時發現計量器具故障,杜絕和減少安全隱患。
3 加強計量器具的檢定管理
(1)計量器具必需通過計量檢定或校準合格后才能使用。計量器具的檢定和校準必需由專門的有檢定資質的計量檢定單位進行,檢定周期一般依照國家計量檢定規程或部門、地方計量檢定規程中規定,也可參考計量合格證書上的有效期進行復檢。
(2)經過計量檢定或者校準后的計量器具均按其結果分別貼上三色標識。合格的貼綠色標識,貼上綠色合格標識的儀器即可使用,但應按規定周期進行檢定。
(3)雖不合格,但可降級使用或某項功能喪失,某段范圍超差,但在使用中功能和準確度仍能滿足使用要求的,貼黃色準用標識。
(4)計量器具不合格,無法適應工作要求的,貼紅色停用標識。貼上紅色停用標識后的計量器具應盡快隔離修復,經重新檢定測試,確認合格或恢復到滿足使用要求后,加貼綠色合格或黃色準用標志才能使用;如果無法修復則應申請報廢并撤離現場。
(5)如果檢定周期內計量器具損壞,維修好后需聯系計量檢定單位重新檢定,檢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4 利用期間核查以保持計量器具校準狀態的可信度
(1)期間核查不是一般的功能檢查,更不是縮短檢定校準周期,其目的是在兩次正式檢定/校準的間隔期間防止使用不符合技術規范要求的計量器具。
(2)期間核查的對象主要是針對計量器具的性能不夠穩定漂移率大的、使用非常頻繁和經常攜帶運輸到現場檢測以及在惡劣環境下使用的計量器具。不是所有的計量器具都要進行期間核查,對無法尋找核查標準(物質)(如破壞性試驗)也無法進行期間核查。
(3)開展期間核查的方法是多樣的,基本上以等精度核查的方式進行,如計量器具間的比對,方法比對、標準物質驗證、加標回收、單點自校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更多的期間核查是通過核查標準來實現的,所謂核查標準是指用來代表被測對象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儀器、產品或其他物體。它的量限、準確度等級都應接近于被測對象,而它的穩定性要比實際的被測對象好。核查標準本身也應進行校準和確認。
(4)實驗室進行期間核查后,應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評價,以求真正達到期間核查要求的目的。對經分析發現計量器具已經出現較大偏離,可以導致檢測結果不可靠時,應按相關規定處理,直到經證實的結果是滿意時方可投入使用。
(5)實驗室應編制期間核查程序,確定核查清單,按計劃和程序要求實施期間核查。
計量器具管理是實驗室管理中的重要基礎工作,只有做好基礎工作,才能為實驗室檢測工作提供可靠的技術數據和技術保證,才能獲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