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就拿起枕邊的手機,通過微信訂外賣送到宿舍;要買一些小東西,打個電話就有人到校園超市購買再送到自己手中……這是高校“宅一族”的生活,除了上課,吃喝拉撒睡基本不離宿舍一步。他們的存在,讓很多高校興起“千米經濟”,供求關系的一端是“足不出戶”的大學生,另一端是有創業夢想的在校大學生,從校門到宿舍千米半徑內形成一條商業鏈。
“宅”不應有的習慣
上午11點多,山東大學研二學生張沐瑤睡到自然醒,因為起床困難,大學至今6年間,每逢周末或上午沒課的時候,她都會自動忽略吃早飯。雖然醒了,但她還是懶得動,躺在床上,右手習慣性地打開手機,玩了一會,肚子有點餓了,她翻出手機里存的外賣電話,叫了一份蓋澆飯。她的宿舍離食堂的距離僅有500米不到,但張沐瑤說,她習慣叫外賣,“有的外賣比食堂還便宜,而且還能送到宿舍樓下,省得跑腿了。”
同樣的情形,山東財經大學燕山校區大三學生鄧軍卻用著另一項更為便捷的叫餐服務——— “微信叫餐”。鄧軍的“宅”是出了名的,有課沒課,他幾乎都待在宿舍,一周甚至一個月都難得出一回宿舍。他每天只吃兩頓飯——中飯和晚飯,上午10點多和下午5點多是他叫外賣的時間,每到這時他總是習慣性地登陸上微信,在“山財大服務平臺”上選擇自己想吃的菜,不到半個小時,就會有人將他選的餐送至宿舍,這讓他很受用。除了不愿去食堂吃飯,就連到樓下取快遞都懶得去,每當快遞員給他打電話,他都會找其他同學代領,甚至有時候也會通過微信雇人代領。
課余時間送外賣
遼寧師范大學的李昌盛利用課余時間為一家餐館送外賣。他說,平均每天餐館要送100多份外賣,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送200多份。大連理工大學大四的馮升宇開了一家名為“525”的快餐店,在接到同學們短信或微信訂餐后,快餐店的成員會按要求做好盒飯送到學生寢室,每天能送五六十份外賣。
除了送外賣,還有學生瞄準了代取快遞收取費用的方式。大連海事大學的“幫幫物流工作室”由大三學生吳俐瑤創立,工作室共有4名成員。大學生們收到取快遞的短信后將短信內容、姓名、住址、手機號等相關信息通過微信發送給工作室,工作室的成員就會幫忙取快遞,并收取2元代取費。吳俐瑤說:“剛開始做代取快遞是因為總聽大家抱怨取快遞太麻煩,于是我們就試著開展代寄代取快遞業務。代取快遞一天20個左右,算上代寄快遞,平時每天能有100元到150元的收入。”
激發創業思維
“我不宅,但身邊有很多宅的,受這個啟發,我建立了微信服務平臺。”山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大三學生張洋最近一個多月很忙活,除了上課,還和另外三個同學合伙創建了名為“山財大服務平臺”的微信服務平臺,專做“宅一族”生意。
在該平臺上看到,其功能介紹很幽默:“這里是吃貨的天堂,懶人的樂園。整合學校周邊美食,一站式購齊。微信下單,送貨上門,貨到付款,不加收外賣費。”張洋介紹,平臺上線一個多月,粉絲量就超過2700人,每天的訂單量基本都在100單以上,每天營業額在3500元左右,除去成本,每天凈賺600元到700元。“我想依托這個平臺開拓其他業務,類似于電子商務,可以賣很多東西。”張洋介紹,他想以外賣為基礎,開拓其他業務,并且將經營范圍由一個校區擴展至整個學校,甚至整個駐濟高校。
本刊點評
方便快捷,為大學生“宅”在宿舍提供了基礎。但是,應該看到,這樣的方便快捷已經產生了副作用。他們不愿出門,感受不到門外的風景,風花雪月不應該只存在于腦海之中,而需要親自去感受。大學生活的多姿多彩,在于自身真切的感受。希望畢業時,回首大學生涯,不要一片空白,那樣難免會有所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