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哈佛大學簽訂了金額為1500萬美元的“SOHO中國助學金”協議一事,引發網絡熱議。不少人提出疑問,國內致富的地產商為何助學國外而不選擇中國高校。該企業CEO張欣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助學是希望更多中國優秀貧困生能接受世界一流大學教育。23日,潘石屹也在其認證微博上回應,這次助學金只幫助在這些學校的中國貧困家庭學生。(2014年7月23日《新京報》)
對于潘石屹捐款給哈佛大學的舉動,其實最需要反思的不是潘石屹為什么給美國哈佛大學捐款而不給中國大學捐款,而應當是中國的高校,需要反思他們為什么吸引不了、得不到像潘石屹這樣的民族企業家捐贈巨額善款。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國內高校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企業家對給中國高校捐款不放心,擔心善款流進私人口袋;另一方面,很多中國大學畢業生覺得大學幾年教育對自己的成長成才幫助并不大,使得很少有大學生對母校有深厚的感情,更多的是對母校有著不滿情緒。可見,與其批評潘石屹給美國哈佛大學捐款而不給國內高校捐款,不如倒逼國內高校反思,辦出世界一流大學來,爭取和吸引民族企業家與校友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