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對于地方高校而言,2014學年的暑假,仿佛比以往更熱。今夏,多所高校并未全部放假,而在集中研討、調研一個主題:轉型發展——從理論教學型向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轉型。
前不久,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這意味著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大幕正式拉開。
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在很多工業領域的產值排名全球第一,然而我國遠非制造業強國,發展方式粗放,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制造的多數產品處于國際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低端。隨著國際產業的重心由初級產品工業向高附加值工業、由傳統工業向新興工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我國要從“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迫切需要全面提升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急需大量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建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金字塔型人力資源體系。
但是,我國應用技術型人才嚴重匱乏,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術工人比例僅為3.2%,而發達國家一般在20%至40%之間。長期以來,“沿海地區技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并存,這主要是高校人才培養定位不準,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導致就業結構性矛盾。
到2013年底,我國普通本科高校879所,“211”高校112所(包括“985”高校39所),地方本科高校767所。在地方本科高校群體中,又分為1999年以來新建的本科高校646所,1999年以前建立的普通本科高校131所。其中由不少的新建本科院校仍然想著更名,想著把學院更名為大學,追求學科專業的大而全,追求獲得博士、碩士授予權,出現了同質化的傾向。地方院校攀高的辦學定位明顯不符合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規律,也不符合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偏離了產業發展、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革的軌道。教育部對2012年畢業生就業率統計排名的結果顯示,地方本科院校就業率墊底,即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兩張皮”的表現。
德國經濟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普通勞動者的技術素質,德國前總理科爾曾表示:“發達的職業教育是德國戰后崛起的關鍵。”德國政府在1968年就把應用技術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突破點,一部分學生進入研究型大學,另一部分學生就讀于應用型大學。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達到247所,比普通大學多出97所。根據相關統計,德國三分之二的工程師、三分之二的企業經濟師、二分之一計算機工程師都是應用技術大學的畢業生,他們為德國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僅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發達,歐洲其他國家的應用技術大學也在本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據統計,瑞士、芬蘭、荷蘭應用技術大學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很高,分別為34%、46%、65%,有效地支撐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譬如,芬蘭有應用技術大學25所,綜合性大學10所,應用技術大學2011年已經擁有42.3萬名在校生,約占高等教育總在校生數的63.4%。應用技術大學的引入助力芬蘭在20世紀最后10年里,順利完成了從資源要素驅動型經濟向知識和創新驅動型經濟的轉型。瑞士盡管國家人口較少、資源匱乏,但連續5年蟬聯《全球競爭力報告》榜首,其具有鮮明特色的應用科技大學功不可沒。瑞士有12所州立大學、9所應用技術大學,主要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層次到碩士。
其實,社會既需要高科技人才,也缺不了能工巧匠。能把火箭送上天的是人才,能讓房頂不漏水的也是人才。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猶如金字塔:1個科學家、9個工程師、100個高技能人才。世界發展歷程也表明,發達國家人才需求結構比例一般為:拔尖人才占5%,研發人才占30%,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占65%。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越需要高素質的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和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作支撐。
今后一段時期,一方面,需要在政策、資金、外部環境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職業院校的扶持力度,改善技能人才的工作環境和社會待遇,真正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吸引力;另一方面,需要積極引導地方本科院校合理轉型,加強產學合作、產教融合,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應用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設置與地方主導產業對接,人才培養規格與工作崗位要求對接,從而推動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唯此,才能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