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遲到吧?”四川文理學院校史館辦公室門外,當筆者按約定時間提前到達,此時,一位老教授迎面走來,和善的面容隱約透著“慧者心辯而不繁說”的氣度,頓時,拘謹的氣氛被打破。他就是四川文理學院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潘良熾,雖已年過六旬,但仍然活躍在三尺講臺上,激情澎湃,妙語連珠,潛心史學教學和研究。
讀書是夢想
潘良熾1949年生于山城重慶,20歲那年,他作為“知識青年”下放到達縣地區萬源縣(現萬源市)插隊落戶。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樣,每天要進行大量勞作,以換取微薄的生活所需。
提起那段歲月,潘良熾老師說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農民最苦、最艱辛,他認為時至今日,農民依然很苦。在當“知青”的這些年里,肉體的磨練、精神的折磨、低下的社會地位讓他懂得了:當挫折來臨時,只有勇敢面對,才能戰勝自我,取得成功。由于經歷了人生最大的挫折:想讀書而不能讀書,因此,在潘良熾的眼里,這讓他一挫到底,以至于后來的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對他而言已不能稱之為挫折了。
讀書是他的夢想。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潘良熾重拾書本,通過一年的努力,1978年考入西南師范大學歷史系。1982年,他畢業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后,走上了達縣師專(現四川文理學院)的講臺,從事歷史專業教學,這一講就是32年。
愛生如子
“當教師難,當好教師更難,成為學生愛戴的教師尤其難”,年逾六旬的潘良熾老師總結他的教學生涯可謂是:“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樂在其中?!眴柕酱酥械摹皹贰睘楹挝铮f,一方面是自己科研小有成果之樂,更多的是看到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樂。
1982年至今,32年教學生涯里,潘良熾最不能忘懷的便是從自己手里培養起來的一屆屆學生,學生愛他如他愛學生一般,他既是學生的老師,也是他們的朋友。
就教學而言,嚴謹治學是潘良熾老師給學生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他總是從歷史實際出發,還事物本來面目?!薄坝幸淮紊稀吨袊糯贰?,我發現書上有處錯誤,課后找潘老師討論,他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在全班指出了書上的錯誤,也表揚了我看書仔細,雖然這件事在其他人看來是一件小事,但是卻給我了很大的鼓舞?!薄皩τ诠糯分械闹卮笫录?,相關的史家觀點,潘老師都會給我們一一列出,條理分明。他對我們的作業要求十分嚴格,其中的錯別字、邏輯錯誤,他都一一指出。剛上大學那會我們不會寫論文,他就很詳細地給我們講解論文格式,一遍又一遍,直到我們學會為止?!?/p>
與現代多媒體教學比起來,潘良熾覺得手寫板書更有意義。“教師一邊板書,學生一邊記錄,對學生能力訓練來講,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尤其對于學習歷史而言,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彼⑽⑿χf,“所以,我從來不讓學生拷貝課件,就是為了防止學生上課偷懶?!?/p>
就育人而言,潘良熾將人生道理融會在課堂教學中,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一位學生說:“有一次潘老師在發作業本時,一開始他什么也沒說,當他發完,才告訴我們,他一直在統計班上有多少人是用雙手在接作業本。他說,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是能看出一個人的基本態度。這樣一件事,足夠教會我們一些做人的道理?!蓖瑫r,潘良熾善于利用短小精悍的歷史故事,如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舍生取義等,將愛國主義精神情懷滲透到學生中。
潘良熾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以身垂范是其工作的關鍵。道理就在自己行為中,做一個表率,學生便受到啟迪?!白盍钗矣∠笊羁痰氖桥死蠋煹亩Y儀,他很注重自己的儀表、體態,他教給我們一些基本的禮儀知識。不僅如此,潘老師嚴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也讓我們深受啟發。”
事無巨細的敬業精神
潘良熾盡心竭力心系學校發展,在1993年《達縣師專報》(今《四川文理學院報》)上刊登了他在《教育經緯》上發表的文章《回顧與展望》,探索著當時政史系辦學新路子及發展走向,“急社會所急,供社會所需”,凝練簡潔的文筆中無不透露出對院系發展傾注的心血與肩負的責任。
潘良熾認為,“敬業,是教書育人首當其沖要秉持的精神。落到實處,就是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敝钡浆F在,就算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教學經驗,潘良熾老師備課依然絲毫沒有懈怠,課前會閱讀大量與課程相關書籍,查資料,做筆記;認真給每一個學生的作業寫批注,做記錄。 他說:“歷史教學,花心思多,備課得下苦功夫,廣泛涉獵。中國五千年歷史,一學年講完,確實困難,每個朝代歷史,我就選擇重點講授,引經據典,輔助理解”。除此之外,他還經常給學生補充當下歷史學界有爭論的話題,融入自己的觀點。
敬業精神的另一表現便是擁有一顆忘我奉獻之心,潘良熾曾多次帶領學生到縣、區、鎮中學進行教學實習,與學生們同吃同住,幫助他們在實習過程中增長才干。這位擁有儒者風范的學者,在工作中,毫不掩飾著其骨子里士的精神。一位學生談到,“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老師叉著腰給我們上課。課前,潘老師的腰就不舒服了,他有腰疼的毛病。那次上課,老師雖然腰疼得很厲害,但是卻堅持叉著腰站著給我們上了兩節課。當時都能看到他額上的汗珠?!?/p>
自學院實行導師責任制后,潘良熾開始負責指導青年教師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他多次聽青年教師講課,并就論文撰寫與青年教師相互探討切磋,提出自己的參考意見。針對歷史學專業的建設發展,潘良熾在師資隊伍的梯隊建設與質量提高的過程中做了較多工作,較好地發揮了學術帶頭人作用。政管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李興貴提到潘良熾時說:“在工作、生活中,潘老師更像一位長者,對青年教師十分關心,包括對我們論文修改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總是事無巨細地照顧我們。”
嚴謹的治學態度
學歷史的人,總帶有一種睿智練達之氣象,這是長期在史書的朝堂更迭浮沉中以歷史唯物主義靜觀世事所積淀出的人生智慧,潘良熾老師無疑是具有這樣高曠視野的學者。
從教32載,潘良熾除完成《中國古代史》《史學概論》《中國近代史》《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外,始終筆耕不輟,精進拓展專業知識。潘良熾說,他的很多文章觀點就是在教學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的。大學教育需要在備課之時廣泛涉獵,閱讀、鉆研更多的書,開闊視野。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歷代學者對同一問題或有不同觀點,這便是自己關注的地方,“我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求證解讀。”
潘良熾老師說,在學問研究上,他通常以辨析性文章為主,秉持一貫做人、做學問的風格,即“求真、求實”,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查閱史料,以佐其證。嚴謹治學的態度讓潘良熾在同行中贏得了較好口碑。潘良熾曾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提出了幾點質疑,用詳實的史料輔以支撐,逐一擊破前人對此文的誤讀。他指出:蘇軾并不識“周郎赤壁”。潘良熾還就詩中的“故壘”“羽扇綸巾”實際所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樣一絲不茍的作風同樣在其文《裴迪與王維交游考》中亦有所體現。
隨著教學經驗的不斷豐富,潘良熾老師先后參與編著出版《中國古代史》《史學概論》《中國近代史》《中國文化簡論》等多種教材。并在(日本)《明代史研究》,(香港)《九州學刊》《潮流月刊》,(臺灣)《歷史月刊》《中國文化月刊》《明道文藝》等海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70余篇,其中多篇史學與文學史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復印與收目。
此外,他還主持完成了四川省教育廳資助重點課題《“中體西用”思想的嬗變與實踐》《中國古代誹謗罪研究》,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中國封建司法行政體制運作研究》和四川省教育廳資助課題《“以德治國”的歷史與現實》《中國封建法政體制研究》《川陜蘇區政治文化研究》的研究工作。
潘良熾與重慶陪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孔伏合著的史學論文集《剛直齋史學論稿》由臺灣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資助,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中國近代史散論》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由他負責組織的《中國古代史》課程已被確定為省級精品課程。
后記
自四川文理學院1976年建校至今,38載的歲月,沉淀的是學校不斷發展、壯大的縮影,也銘記了眾多老師兢兢業業的執教人生。一旦為人師表,就必須承擔起“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崇高的道德情操、精深的業務水平、洞悉世事的真知灼見,方為當好教師的基本素養,潘良熾老師無疑是真正具有此種品格的師者之一。眼下,他正在校史館參與校史編撰工作,有理由相信他和同仁們編撰出一部反映學校發展歷程,揭示學校辦學精髓,信、達、雅的光輝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