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大學創建于1949年4月,是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創建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西部開發重點建設院校,也是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點支持建設的大學。學校辦學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共教共學的歷史。建校之初,為解決漢語課教師不足問題,國務院高教部專門從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挑選優秀畢業生充實到延邊大學工作。與此同時,延邊大學也開始招收漢族學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延邊大學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黨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堅持“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全面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開創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嶄新局面。
正確引領民族團結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2338人,其中朝鮮族約占73%;全日制在校學生2.3萬余人,由31個民族組成,其中朝鮮族約占40%。延邊大學設有校院兩級專項工作領導機構,在每年黨委、行政會議上,都把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作為重點工作安排部署;在制定總體規劃和教學安排時,都把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列為重要內容;明確了“加強多元文化教育,培養具有跨文化素質民族人才”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注重民族理論研究,成立民族研究院,與吉林省民委共建“吉林省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基地”,獲得國家民委批準成立“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會跨界民族研究專業委員會”,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方面出版了十多部專著和系列研究成果,如《中國朝鮮族通史》等。深入開展以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觀為重點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激發和凝聚各民族的愛國熱情和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歸屬感,使民族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確保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培育高素質人才
延邊大學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將民族團結教育納入課程建設,在學生中開設了《民族理論與政策》《朝鮮族歷史與文化》等選修課和延邊抗日斗爭史、民族史等專題講座,使學生受到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推進了民族團結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公寓”的三進工作:在食堂開設了清真窗口;在每個寢室中安排1名至2名少數民族學生,同其他民族學生一起生活,互相學習語言,增強學生對不同民族的文化認同,有效地促進了民族團結工作。
近年來,學校承擔的國培計劃等各類項目已為地方培訓民族人才500余人,創辦民族地區“拔尖管理人才”培訓班,與國家民委共建“中國朝鮮語言文字信息化基地”,獲得批準建立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為地方民族工作提供重要理論支持。建校65年來,延邊大學培養了10萬余名畢業生,遍布祖國各地。據不完全統計,延邊地區朝鮮族干部隊伍、東北三省朝鮮族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全國高校從事朝鮮語教學師資隊伍中,80%以上是由延邊大學培養出來的。
民族特色活動為載體
學校認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各族師生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堅決同各種違反國家法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作斗爭。在2008年“拉薩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7·5事件”和2014年烏魯木齊爆炸案發生后,學校及時召開座談會,強烈譴責民族分裂分子的暴行,強烈反對分裂國家和民族的企圖,學校各民族師生一致表明將在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勢,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學校加強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學生骨干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培訓,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和宗教觀,提高對民族、宗教政策的認識,提高廣大學生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了解,增強民族感情,促進民族團結。另外,學校實行了“六進公寓”制度,即黨團組織進公寓、輔導員進公寓、學生組織進公寓、安全保衛進公寓、校園文化進公寓、心理健康進公寓,努力構建全方位覆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發揮學校關工委老同志的思政工作優勢,引導廣大學生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關工委的理論組成員分赴全校各個學院講述朝鮮族和漢、滿、蒙、回等各族人民在延邊大地上團結一致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光榮革命史。老同志們幾十年如一日轉戰延邊各地,勘察東北抗戰和解放戰爭遺跡,搜集整理出寶貴的革命歷史資料,撰寫了《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國朝鮮族遷入史》《在中國革命中的朝鮮族愛國主義精神》等文章。部分退休教授本著對民族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整理了全校各族師生共教共學、互幫互學和共同進步的事跡,匯成《延邊大學40年》《歷史的記憶》等編著;同時,編寫出8集大型歷史叢書《中國朝鮮族足跡》,他們的不懈努力對促進學校民族團結進步、對外宣傳民族政策、維護邊疆穩定和促進區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弘揚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雙語、雙文化”共同繁榮、共同發展是延邊大學的一大特色。學校秉承“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訓,大力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注重多民族文化相互補充,多元并存,形成了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幾年來,學校通過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大學民族文化藝術節、民族原生態歌曲大賽、民族舞蹈大賽、民族音樂會、民族工藝品展覽、民族節日展示等系列活動,為各民族師生提供了了解欣賞各民族不同風情和民俗文化的機會;同時,通過舉辦“周末學術講壇”“名人名師講座”以及社團活動等各類活動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學習掌握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平臺。近三年來,學校共舉辦校園文化活動約2523場,參加活動的學生累計20余萬人次。
在和諧友愛中促團結
延邊大學堅持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學校德育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形成了“三個不忘、三個增強”的思想,即不忘黨的民族政策恩惠,增強做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的責任感;不忘學校地處邊境,增強反滲透的使命感;不忘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期望,增強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自覺性。
學校涌現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民族團結模范人物。在以愛與奉獻教育為核心的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延邊大學塑造了一大批淡泊名利、甘為人梯、志存高遠、嚴謹治學的民族團結典范。如學校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教師王瑜教授,是一位從小生活在南方的漢族學者,她20世紀60年代留學蘇聯歸國后,毅然來到延邊大學工作。在幾十年的從教生涯中,王瑜教授把全部的愛奉獻給了朝鮮族教育事業,奉獻給了學生。她退休后,依然花費大量的時間幫助青年教師和學生,資助患病學生,師德高尚,堪稱楷模。原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模范教師、博士生導師全學錫教授,常年負責本科生的基礎課教學,而且還親自擔任本科生導師。為本科生設置的周末教授接待日,他總是認真準備并不厭煩地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引導學生們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他身患肝癌后,仍然堅持出席本科生的課外教育活動。他說:“我從不后悔自己對教師職業的選擇,培養好學生永遠是我最大的追求和快樂。”
學校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延邊大學結合民族傳統節慶日組織開展各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三八節”傳統的民族文藝匯報演出、非朝鮮族學生參加的韓國語演講比賽、獨具特色的中外學生美食節、“九三”州慶朝鮮族大型歌舞表演、大學生藝術團民族藝術專場演出等活動。通過學生組織的各項民族傳統文藝活動,使學校的其他民族學生在短時間內都能夠掌握《阿里郎》的感人旋律,基本能夠掌握朝鮮族民族舞蹈的氣韻之美,在延邊大學的大型慶典活動中,學校黨政領導與師生代表共同演繹朝鮮族民族音樂舞蹈文化,深受廣大師生喜愛和好評。這一傳統民族藝術因素同樣成為學校促進民族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些活動很好地體現出了延邊大學的多元文化風采,各種不同民族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交響曲。
人才培養提升民族團結進步水平。學校致力于培養具有跨文化素質的民族人才,促進了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建校以來,延邊大學培養的10萬多名畢業生中,有50%以上是朝鮮族人才。他們當中有高級領導干部、教育家、作家、藝術家、醫學家、農學家、民族語言文字專家以及民族體育優秀人才。如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朝鮮族中小學教師,80%是由延邊大學培養的;現有的1000多名朝鮮族作家、藝術家,80%是延邊大學培養的。此外,依托朝鮮語言文學等學科專業,延邊大學還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朝鮮語文、新聞出版、語言文字研究與翻譯及媒體經營優秀人才,在這些領域工作的1000多名朝鮮族優秀人才中,80%也是延邊大學培養的。學校曾連續兩次被國務院授予“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光榮稱號,被國家民委、團中央授予“第五屆全國各族青年團結進步獎”榮譽稱號。近年來,學校堅持內涵發展,提升辦學質量,多元文化教育促進了學校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與認同,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促進了邊疆的穩定與繁榮。
65年的辦學實踐使學校深深體會到,延邊大學的歷史就是民族團結的歷史,延邊大學的文化就是民族團結的文化,延邊大學的發展,民族團結是不竭的動力。因此,延邊大學各族師生視民族團結為生命線,大家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自覺維護好民族團結,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的民族關系,各族師生快樂地生活在延邊大學這個“大家庭”之中。民族團結促進了民族文化融合與創新,推進了高水平大學的建設,提升了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特別是對建設邊疆、發展邊疆、穩定邊疆、繁榮邊疆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