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信良在2014年4月2日《錢江晚報》撰文指出:65歲的“根叔”李培根,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在離任演說中,根叔19次提到“遺憾”,如學科發展未能盡如人意,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沒有明顯縮短,多數學生未能擺脫類似“教育生產線”的培養模式等。
在卸任之際,根叔不談成績,光說遺憾,是清醒地反思過去,更是意味深長地寄望未來。他談到的“遺憾”,從表面看,似乎很雜,包括身為一校之長所要面對的牽絲攀藤的方方面面。宏觀如學科發展不理想,微觀如學校圖書館關門時間太早;物質如轉化醫學中心大樓還未動工,精神如人格教育、公民教育被功利課堂所遮蔽;溫和如批評教師待遇不高,缺乏“體面和尊嚴”,尖銳如指責學風不正,有的教師“有奶便是娘”,“風骨全無,媚態幾許”。
根叔的“走紅”,與其說是因為他那點綴著時鮮網語的演講,不如說是因為一個校長主動俯下身子貼近學生的姿態。他追求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光靠他每年開學典禮、畢業典禮上的兩次演講,顯然是推力不足的。在大學校園里“多了一些官氣”,卻“少了一些學氣”的氛圍里,教育理念的革新也必定是舉步維艱的。
3年前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指出,目前在中國的大學里功利主義盛行,出現了比較廣泛的“精神虛脫”。精神虛脫了,何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創新之品質?根叔的遺憾,其實是中國大學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