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森在2014年4月2日《解放日報》撰文指出:最近,一份名為“中國大學政要校友榜”的榜單橫空出世。一些“名校”樂得通過自己的官方資訊發布平臺轉載,倒是旁觀者比較清醒,諸如“如此榜單,到底想說明啥”的疑問不在少數。從人們的議論來看,大家似乎早已對“名校”+“政要”在當下中國社會的情境下意味著什么,有太多心照不宣卻又模棱兩可的遐想。該榜單設計者對“輿情”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可見一斑。
但是,如果只是基于人們既有的“成見”,或者說得更準確點,某種比較單一的評判維度,就草作評判、統計、排名、界定;或只是利用人們對于“名校”光環、“政要”榮耀的崇拜,卻在道不出個為何要尊崇、敬重他們的理由的情況下,就做些簡單粗糙的排布、標榜,除了嘩眾取寵、獲得一時的關注與點擊量,加深一些不正確的謬誤和偏見,如此榜單,到底是想起到怎樣的社會效應呢?事實上,如今社會上多多少少存在這樣一種心理,仿佛只要是跟“名校”“政要”沾上點邊,就意味著某種燦爛可期的未來前景。也許,要矯正這樣的價值觀,難靠一時一地之功,但有些正面的引導卻是可以實實在在地去做的。就拿各種“大學榜”“校友榜”來說,不是不可以有,而是你到底用什么樣的價值觀來定義好的大學、好的人才機制和好的育才環境。當下的中國社會,正處于快速發展、不斷轉型的上升期,更需要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加以引領的。也正因此,當類似“中國大學政要校友榜”這樣的榜單出現時,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深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