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的新機制,更好地運用高校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成都大學在推進教育實踐活動中以“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為抓手,“走出高校接地氣”,利用暑期組織和動員學校師生,深入該校所處的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街道所屬單位、企業、農村、社區,定點研判以十陵街道為典型的“三環衛星鎮”社會發展難題,形成具有建設性意見的課題調研報告,從而為地方政府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助推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三環衛星鎮”與主城區聯動發展。
剖析原因,提出調研思路
“三環衛星鎮”多鑲嵌在成都三環路發展帶上,地處城鄉結合部,因土地征占搬遷安置等因素,導致外來人口和流動人口占據較大比重、人口素質參差不齊、矛盾問題尖銳突出、歷史遺留問題較多,與近鄰的主城區相比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管理難度增加。
很長時間,“三環衛星鎮”在做群眾工作方面都存在著“三難”問題:干部找人難,想聽真話難,解決問題難。群眾工作做不通,發展就容易卡殼,不但該圈層群眾利益得不到充分保證,而且許多重大規劃建設不容易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長此以往,極有可能形成“三環內外兩重天”的不均衡局面,出現阻礙成都又好又快發展的“三環阻力帶”。因此,在推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深度開展大規模的基層群眾調研,找準查實群眾需求,準確研判“三環衛星鎮”圈層的社會發展難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發揮優勢,確定調研課題
本著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目標相結合的宗旨,學校黨委積極響應、認真踐行“三視三問”群眾工作法,立足地緣,與校區所在的十陵街辦黨工委一道,共同開展了以“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事業發展”為主題的調研課題。
學校師生、各村(社區)工作人員共同運用專家座談法和懇談溝通法,就調研思路、調研提綱與調研問卷等反復交換意見,多次調整與修正,找準突破點位,確定了6個部分60個問題。針對文化教育、社會管理、醫療衛生、城鄉環境、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當地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剖析“十陵街道”這個典型例子,深度挖掘“三環衛星鎮”社會發展的共性問題。
校地攜手合作,提升調研質量
為順利完成此次調研工作,達到預期效果,成都大學與十陵街辦成立聯合調研項目組,下設綜合協調小組、抽樣調查小組、基礎數據普查小組、調查報告撰寫小組。
2013年7月中下旬,成都大學15名專業教師、83名在校大學生和10余名街道辦工作人員,深入十陵街道的12個村(社區),針對轄區常住人口進行入戶調查。問卷以戶為單位,每戶一份調查問卷。高校師生走村入戶,與居民拉家常說民生,與群眾耐心溝通、感情到位。當調研中被問到“你認為政府應從哪些方面入手解決民生問題”“你對小區管理有何建議”“你認為十陵征地拆遷工作開展如何”等方面問題時,受訪群眾紛紛打開話匣子,對師生們敞開心扉,訴說心曲。此次調研共深入家庭1.2645萬戶,走訪群眾近5萬人,覆蓋了十陵轄區總人數的60%。
科學分析,務求調研實效
與此同時,成都大學還積極組織社會學經濟學方面的教授、博士,成立了課題研究專家小組,務求調研結論科學客觀,具有實際運用價值。
2013年8月以來,課題研究專家小組加班加點,對數據進行科學體量模型分析,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按“現狀——問題——對策”的結構,內容涵蓋:社會事業發展現狀、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推動文化教育事業、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等6個方面。這份建設性調研報告,已于2013年10月份順利出爐,為地方政府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