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篇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至于成才之道,則關乎自我修煉,亦關乎校園文化的浸潤與熏陶。和諧自我是和諧校園的基礎,和諧校園的構建則為和諧自我的練就提供平臺。大學校園是磨練高尚人品的基石,培植堅定信念的土壤,造就深邃思想的陣地。它地位之獨特、深遠之影響也便決定了構建和諧校園之任重道遠。
責任在每個青年人身上
在國難當頭時,梁啟超先生曾發出振聾之音:“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時代賦予青年救亡圖存的使命。而在當下,構建和諧校園的責任在誰呢?在你,在我,在我們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新一代。我們青年人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投身于社會主義的大熔爐,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光發熱,獻力獻策。這是責任,是擔當,是追求,也是榮光。它不但需要我們付諸滿腔熱情,也需要信念、智慧、勇氣、毅力、膽識和行動。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即以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目標。構建和諧校園的責任落實在我們每個青年的身上,則為實現治學、修身、儲能之全面發展。
和諧校園要素
和諧之于治學。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道出了治學以立志為先的雄心,陳寅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為了一代學人的標桿,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蓄”,則讓學術研究顯示出強大力量和盎然生機。誠懇,從容,溫潤,寬厚,嚴謹,務實,這些特質渾然相交在一起就凝結成了學人的品味與風骨。激揚學術自由之風氣,彰顯思想交融之神韻,博覽群書,以怡性情,獲取真知灼見,潛心研究,以明哲理,方顯學者本色。
和諧之于修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八者所“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關系,也正是“內圣外王”的人格理想的體現。我們推崇孔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景仰范仲淹的“上下求索,先憂后樂”,也敬重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厚德載物,盛德日新,這既折射出先賢們的高深境界,也為我們鐫刻了一座“立德、立功、立言”的精神豐碑。
和諧之于儲能。生活是一本大書,我們應該深入其中,去探究為人處世的準則,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洞察人事,縱論時勢,于積淀中生大氣,新銳中見個性,從生活中去汲取、領會、感悟,去運用、體驗、實踐,進而培養我們的判斷、分析、組織與協調等諸多能力。戰國時,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見,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和諧自我的練就,此乃青年之小責也。和諧校園的構建,應為青年之大責。小責為大責之本,大責以小責為源。小責之本愈青則大責之木愈盛,小責之源長清則大責之水長流。
以主人翁的精神去鼓勵和鞭策自己
“和而不同,共生互動”的和諧校園的理念,輝映了一種濃厚的人文氣息,滲透了一種睿智的理性思想,引領了一條全新的建設道路。即構建和諧校園,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維護最廣大學生的根本利益。我們既是其中的受益者,但同時作為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體,我們也應理所當然地承擔起和諧校園的構建責任。
構建和諧校園應該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在今天所要堅持的理論基礎就是科學發展觀。把握時代特征,緊跟時代步伐,以超凡的勇氣和魄力深入到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去,參與到和諧校園的構建中去,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風氣,弘揚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不斷地以建設者、主人翁的精神去鼓勵和鞭策自己。只有這樣,和諧校園的構建才能實現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美好愿景。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沁園春·雪》)泱泱大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燦若星河、源遠流長;菁菁校園,千萬名學子好學篤信、明德任責、致知力行。讓我們立凌云之志,懷鴻雁之情,描繪和諧圖景,譜寫和諧樂章,讓和諧校園之風蔚然昌盛,和諧校園之音越奏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