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已完成的教學實踐活動有目的地進行審視,并用以指導日后的教學。反思型教師就是通過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實踐而不斷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簡單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學習與提升。正是在不斷反思中,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確了下一步要前進的方向。下面筆者就語文教學的反思談一些膚淺的認識。
課前反思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既要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明白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備課,認真鉆研教材和教法。教案初成,往往難發現毛病;下課之后,教學設計的疏漏不找自現。再優秀的教師、再成功的教學也難掩瑕疵,所以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前教學進行自我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要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新課標在目標上追求教學的認知、情感和技能的統一。因此,在設計好教學方案后,要反復考慮方案的設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學習實際,各知識結構安排是否得當,教學目標是否明確,能否達到教學目的等,從而提高教學設計的質量。為了上好課,筆者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講授。為了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氣氛不沉悶,筆者還為此準備了大量的教具,授課時胸有成竹。備課時盡量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上下功夫,同時又要考慮難易適中、照顧全部,這樣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在師生角色上,更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反思
一是用心體會。教學的體會,往往表現在教師教學行為的明確性,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師在課堂上所有活動的取向性,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等諸多方面。
二是要求在上每一節課時,思考要講什么內容?為什么要講這些內容?沿著何種思路進行講授?這些思路都要清晰。嘗試著把教學情境的創設放在首位。盡量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圖像、音樂、朗讀等多種信息有機結合起來,交互傳遞。形象生動的動畫、妙趣橫生的插圖、悅耳動聽的音樂,能為學生再現教材提供的情境,創造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和興趣,促進學生領會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教學《斑羚飛渡》這篇課文時,讓同學們觀看了斑羚飛渡的動畫片,再現了課文的情境。同學們的表情告訴老師,他們明白了、懂了。只有對教學各環節進行細心體會、準確把握,才能上好每節課。
三是嘗試改進。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總結、不斷反思、大膽質疑,讓學生在質疑中充分展示自己。以講為主的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極易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相反,如果把學生作為平等的一員,讓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給他們自由表達的權利,這樣就大大地解放了學生的個性,并激發其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也因此變得富有朝氣、充滿自信。那么,如何積極引導學生質疑,是每個教師應該關心和研究的問題。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教師對教學的各環節要用心體會,根據發現的問題尋求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據此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嘗試使用新的教學方法或補救措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是指教師教完一堂課后,對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進行回顧和小結,將經驗和自我體會記錄在案的過程。課后反思能幫助教師迅速接收課堂中的反饋信息,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子,有助于找出教學設想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后的教學。
反思成功之處 如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標,提高教學效果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將這些詳細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并可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反思失敗之處 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使之成為以后應吸取的教訓。
反思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思維亮點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瞬間產生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
教學反思,是教學實踐中一個過程的結束,同時又是新的教學實踐的開始。只要教師對教學活動堅持不懈地進行反思,一定能不斷提高對教學的認識,發展教學實踐智慧,在“反思——實踐——反思”的螺旋式中上升。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禮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