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還沒完成職業資格考試的考生看來,要不要繼續把證考下去,成了今年最大的一道難題。在今年11月,國務院即將繼續取消一批職業許可和認定事項之前,中央財經大學的學生周昊向《人民日報》表達過自己的困惑:“證券從業資格證到底要不要考呢?真是糾結。不知道會不會被取消,找工作的時候還有沒有用? ”
數據上來看,更多人已經不把考證看成是一項“劃算”的人生投資了。國務院今年8月取消了11項職業資格認證之后,職業資格證的“含金量”似乎開始下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參加過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的主要原因是就業壓力。不過,各種各樣的職業資格證在求職過程中似乎沒有起到大作用,87.1%的受訪者認為在考證上的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
不過,如果對我國的職業資格制度加以理解,以上各項數值就又在情理之中,因為大部分職業資格證書原本就和找工作沒有多大的關系。
職業資格證正式現身,是在1994年通過的《勞動法》中。按照現行的規定,這類證書的最大作用,是證明勞動者是否具備從事某一行業必需的知識和技能。
有志從事挖掘機駕駛行業的小伙伴們最好把挖掘機駕駛員證考下來,否則“挖掘機技術哪家強”問了也是白問。
換句話說,它更像一種考核,至于找工作時到底有沒有用,對不起,還是用人方說了算。
這在互聯網行業最常見,有從業者向媒體表示:“我們不怎么看證書,主要看項目成果,看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更“高大上”的老板那里,證書不管用也不是新鮮事。今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拿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鐘山沒有“國際商務人員證”來舉例子:“你可是我們的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啊!連你都沒有資格,這個資格許可不是莫名其妙嗎?”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職業資格證書都這么不中用。比如想開公交車的人除了駕照還要有駕駛員資格證;想當律師的要通過司法考試取得律師資格證;想當老師的要有教師資格證崔永元最近就在一個綜藝節目里透露,他之所以沒法兒在中國傳媒大學開課授業,是因為沒證。
但這也不能和找工作搭上關系。因為這些證件的官方說法是“準入類職業資格許可”。按照《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從事技術復雜、通用性廣、涉及國家財產、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費者利益的職業的勞動者,必須經過培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之后才能上崗。
哪些行業是憑證入職的?一般來說,證書上印著“執業資格證”的都是。除此之外,人社部還列出了一份職業目錄。除了駕駛員、律師和教師之外,汽車修理工、廚師、電工,甚至攝影師、客房服務員、話務員和美發師等都在其中。有志從事挖掘機駕駛行業的小伙伴們最好把挖掘機駕駛員證考下來,否則“挖掘機技術哪家強”問了也是白問。

雖然和找工作的關系不大,但職業資格證真正“有用”的地方還在后頭。
比如說準入類職業資格證中的“執業資格證”,就是在一些特定行業中創業時必不可少的證件。
最典型的例子是會計師事務所。按照《會計師事務所審批和監督暫行辦法》的要求,只有注冊會計師可以申請設立合伙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前者至少要有二名合伙人,后者至少要有五名股東,而成為合伙人或股東也都必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證書,也就是說,沒有至少兩本證書,其他的都是白搭。
類似的還有律師事務所,《律師法》除了對成立事務所有執業資格證的要求外,對擴充業務也有相關要求:只有成立三年以上并具有20名以上的執業律師,合伙律師事務所才能設立分所。
不過,尋找合意且合法的合伙人并不是一件芝麻地里撿芝麻的事兒,加上請如假包換的持證人成本偏高,把執業資格證掛靠在用人單位反而成了躺著賺錢的方法。
比如在安徽,一級建造師證的“行情”是一年4萬元左右;而一級注冊巖土工程師因為考證人數少、通過率低則是價格不菲,在合肥一年大約可掙15萬元。
可以用來掛靠的也不止這些高大上的執業資格證。“有證就有掛靠”,駕校教練證就是其一。在福州,駕駛員考試是根據駕校的車輛和教練數給指標的,一張教練證能多配四個學員名額。對于駕校來說,租證成了擴招新生的經濟做法目前,按照類型和地區的不同,教練證的價格大概在3000到8000不等。
相比之下,拿職業資格證來落戶口,明顯是更接地氣的用法。
盡管國務院已經在今年8月取消了“國際商務專業人員”資格認證,但這并不影響徐晗繼續“未盡的事業”。徐晗告訴《中國青年報》的記者,為了備戰“國際商務師”,她去年把剛滿一歲的孩子送回老家,每天一下班就扎進圖書館,不為找工作也不為加薪,只為這張證書能幫她在上海落戶口。
根據《上海市居住證管理辦法》,職業資格證可以轉化為相應的落戶積分,最高等級的技能類國家職業資格一級或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開價”是140分。積滿120分即可申請入戶的上海,考證明顯比按照學歷、社保、納稅和參加公共服務逐項累計要劃算得多。
其他已經實施積分落戶制度的城市也有類似規定。在深圳,持有高級專業技術資格、高級技師、專項職業能力一者即可直接申請入戶,級別較低的證件,對應積分也不算少。廣州沒有對證書等級做出明確區分,只規定“專業技術類職業資格或職業工種符合我市積分職業資格及職業工種目錄的”加20分,滿60分可申請入戶。
顯然不是所有的職業資格證都能拿來落戶口。今年8月,廣州市開放積分落戶政策之后,有申請人提交了“三級演員證”。由于太少見,工作人員都拿不準是否符合政策規定。申請者最后得到的建議是去指定的鑒定機構進行鑒定,“能不能加分,能加多少分,最終要以鑒定的結果為準”。

不過,有些準入類的職業,因為時代變遷已經不具備產生之初的含義了。
比如《在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中規定話務員需要持證上崗,但現實招聘中提出的要求經常是“態度親和,用語規范……”這并不表示對話務員實行就業準入沒有道理。
最初,共電式、磁石式的電話機需要話務員接線,這又有一定的技術要求;而在戰爭時期,話務員的主要工作是接收和發送電報,屬于機要工作崗位,也需要把控。而現在,當話務員更多以客服的形象出現時,人們甚至慢慢忘卻“話務員”這個詞。
與話務員相反,從早期只是聽寫的文書到在現代辦公室中扮演“信息管理者”的重要角色,同樣需要持證上崗的秘書一職經歷了一個上升的過程。但據2006年一項不完全統計,秘書持證上崗率不足三成,而更現實的情況是中國秘書“不給力”。
在2006年的國際秘書節上,曾任英國倫敦工商會考試局首席考試官雪莉·泰勒(Shirley Taylor)直接批評中國秘書“不達標”。她說,在中國,秘書并不是一個受尊敬的職業,一些人只要會打字,會使用電腦、復印機就可以做秘書了,根本談不上專業性。
養老護理員證的“名存實亡”則源于這個行業現實的困窘。據廣州市民政局2013年的一項人才數據,目前廣州養老護理員的上崗培訓率在10%~60%,流失率在 40%~80%。雖然國務院2011年發文要求五年內實現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各地政府也做出努力,但這仍改變不了這一行業強度大、收入低的現實。
據“第九屆全國老人院院長會議”發布的數據,養老護理員在一線城市的平均工資也只有2000元左右,而目前我國養老護理員缺口達千萬,這意味著平均每個護理員要照顧七名老人。廣州一家民辦養老機構的負責人勞慧敏道出其中的微妙,從事這一行業的大都是40~50歲的農村婦女,工資收入低的養老護理員是她們進入城市的跳板,“一旦發現家政行業收入更高,她們就匆匆轉行了”。
而目前,最讓人揪心的大概就是快遞員職業資格證了。國務院在2007年就出臺文件要對快遞員行業實行準入,但持證上崗的快遞小哥并不多見。這種情況直到今年9月才有變化。在今年由國家郵政局起草,擬由國務院發布的《快遞條例》草案中,“國家實行快遞員注冊管理制度……引導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全員持證上崗”成了要求。
這在快遞行業引起了軒然大波。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電商物流與快遞分會的一次會議上,某電商的配送部門主管擔心全員持證上崗會讓快遞企業“難根據業務需求及時調整快遞員數量”。
“業務需求”在即將到來的“雙11”體現得更加明顯,面對這個配送量暴增的年度“節日”,快遞行業的通行做法是增加臨時工。對此,另一家快遞企業的副總裁擔心只能“違法經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