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寫代碼,晚上作曲,這就是我的大部分生活。很多人都覺得“哇,好分裂啊”,但實際上這兩件事是很相似的:都是把一些固定的東西組合起來,比如數字或音符;都有很強的規律性,但只要在上面加一點變化,就會變得豐富多彩。我對這些富有變化的邏輯性的東西都很感興趣。
就說“中國風”吧,周杰倫《東風破》出來的時候我上高中,印象太深刻了,它跟當時流行的所有歌都不一樣。不過那時候我還沒開始學作曲,只是憑感覺聽歌,后來慢慢累積了一些知識和經驗再去分析,才發現它的節奏、和弦,還有那種重復性的結構“主歌、副歌、主歌、副歌”,完全套用了西方流行音樂的框架。
這種結構性的東西其實是從西方搖滾樂演化過來的。事實上,現在市場上你能聽到的大部分音樂都是這樣的結構,因為對流行歌曲來說,旋律的重復性越高,它就越容易被人們記憶下來。一首歌三四分鐘,真正的“旋律”其實就一兩小段。
最基本的節奏也只有那幾種。在沒有歌詞的情況下,節奏就能營造出曲子的基調,比如最古典、最原始的四拍型搖滾節奏“動次打次”,聽起來有種穩定的動感;而《月光下的鳳尾竹》這種三拍子“嗒嗒嗒、嗒嗒嗒”,給人的感覺就是搖擺、輕快。
和弦也一樣。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三分鐘教你寫一首汪峰式的歌》,就是說汪峰那些很紅的歌,伴奏總是那四個和弦在不斷重復。其實不光汪峰,用這組和弦的歌太多了,用他的伴奏去唱《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包括網絡神曲《豬之歌》,都很和諧。
這樣的和弦組合還有很多,它們都經歷了從流行樂發展到現在的不斷迭代,讓大家形成了聽覺上的和諧感才流傳下來,幾乎能囊括大部分的歌了。
但為什么汪峰的歌聽起來比網絡神曲要“高級”?這就要看“變化”了。我剛才說的節奏都是最基本的,在這個基礎上加點微調,比如加快、加重鼓點調動你的情緒,或者放慢速度來制造悠長和深邃感。
音調上升或下降也會造成情緒的轉換。比如“爵士”這種音樂就有很多半音,很多人覺得它有點怪異,但喜歡的人會覺得很有味道。如果在流行歌曲里適當加點類似的小花樣,就會讓一首歌有豐富的情感層次,說到底,聽歌聽的就是感覺嘛。
“中國風”也是這樣形成的,就是在流行音樂的框架里添加了中國元素的東西。比如《東風破》,間奏的一段二胡一下子讓你感受到江南的婉約風情,再加上琵琶、古箏的彈撥,這些民族樂器的音色是很“中國”的。
嚴格意義上說,《卡農》才是“洗腦歌”的鼻祖。現代很多編曲師的靈感都受這個框架影響,不信你把旋律加到任何歌里,保證百搭。
轉音也是很有中國韻味的東西,像戲曲里“咿呀”這種長音漸變非常好聽。周杰倫的中國風歌曲,每一句的尾音都會拖長再“轉”一下,加上古風作詞,“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的意境一下子就上來了。
這大概也跟中文的發音有關,英語就沒法唱出轉音。類似的,印度語對印度音樂的影響也很明顯,它發音特別短促,適合快節奏的旋律,就催生了這樣的印度音樂。
鳳凰傳奇就沒有這些“微調”,就是很規矩地重復到底,每個點都有非常強烈的低音。以前迪廳里的電子舞曲都是這樣編的,因為這種穩定的規律意味著很強的節奏感,而且容易讓人產生慣性,這就是為什么它能給人“洗腦”。
當然,像《最炫民族風》《小蘋果》《江南Style》這種風靡全球的“洗腦神曲”,背后肯定有商業推手在運作,不斷制造爭議點啊、傳播啊,但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說到神曲,不得不提到一首很早的古典樂曲《卡農》。這首歌的結構就是一個非常簡單、非常短的旋律在不斷地循環,而且它的循環是帶有漸進性的,音調不斷升高、節奏不斷變快,總之讓你越來越high,被它牽著走。嚴格意義上說,這才是“洗腦歌”的鼻祖。現代很多編曲師的靈感都受這個框架影響,不信你把《卡農》的旋律加到任何歌里,保證百搭。
另一首“百搭神曲”是前兩年很流行的英文歌《Apologize》,網上有很多把它和其他歌曲混編的版本,最火的是泰勒·斯威夫特的《Love Story》,聽起來都毫無違和感。但每首歌都能套就代表它沒有個性,所以你看,最流行的音樂就是沒有個性的音樂。
大家普遍覺得歐美音樂比我們的水平更高,其實不是這樣。我和我的小團隊專門比較過,發現歐美流行音樂的旋律甚至比汪峰的更簡單,但他們會在編曲中加入不同的音色和配器,融入不同的效果模式來形成更多風格。說白了,歐美人在作曲上不一定領先我們多少,只是技術比我們強、產業比我們成熟而已。
像“流水線”一樣,用一個節奏、一個和弦組合就能“生成”一首歌的作曲人肯定會有,但他們也是在服務大眾嘛,創作沒有個性的“神曲”,他們還是挺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