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經(jīng)沒有多少中國觀眾會為好萊塢大片中出現(xiàn)中國面孔而沾沾自喜了,好萊塢巨制來中國取景也不再是多么大動干戈的新聞了。2014年的整個暑期檔,數(shù)以億計的中國觀眾都在電影院中欣賞到了這樣的一幕—
德克薩斯州的大漠深處出現(xiàn)了一位中年人,他掏出中國建設銀行的卡片,從ATM機上取了一沓鈔票;在實行左行制的香港,街頭混戰(zhàn)中的車輛,駕駛座卻都在左邊,而李冰冰和韓庚則成了與汽車人為伍的新的小伙伴,這些匪夷所思的情節(jié)統(tǒng)統(tǒng)出現(xiàn)在電影《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下簡稱《變4》)中,也正是這些情節(jié)讓這部影片獲得了“中美合拍片”的資格,令它賺到了更多的人民幣。
如果說十年前的中國對好萊塢來說只是事后追加的放映市場,如今卻已成其吸金重地,而吸金的方法除了向中國的廣告商敞開大門、接納更多中國品牌的廣告植入之外,爭取一個合拍片的身份則變成了重中之重。
2012年10月,美國電影協(xié)會在福克斯公司舉辦的第二屆中美合拍片論壇上,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火急火燎地趕到現(xiàn)場,甫一亮相就說明了來意:“我是來向中國官員請教的,究竟怎么樣才能把《阿凡達2》變成中美合拍片?”
如此焦慮都是利益作祟。卡梅隆的《阿凡達》和《泰坦尼號3D》都在中國獲得了令人咋舌的票房,但高興過后,他發(fā)現(xiàn)揣進自己腰包的錢與票房差距驚人。個中原因還要從中國的電影政策說起。中國引進美國大片的歷史可以追朔到1995年,當時中國電影局下發(fā)348號文件,決定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國際通行的分賬發(fā)行的方式進口十部“基本反映世界優(yōu)秀文明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好電影”。中國加入WTO后,這個數(shù)字從十部變成了20部,而美國制片方只能從票房收益中獲得13%的分賬。2012年1月,中美電影新政出臺,引進片的總額提高到了34部,而美國制片方的分賬比例也提高到了25%。
但這仍然無法與合拍片的待遇相提并論。后者不僅不用搶占34部的既定名額,還可以與國產(chǎn)片一樣享受43%的票房分賬。兩年前,《阿凡達》已經(jīng)在中國創(chuàng)造了13.8億元人民幣的票房紀錄。以獲得10億元人民幣票房的電影進行計算,如果是引進片,即便按照提高后的分賬比例,美國片方將分得2.5億元;而若按合拍片來算,則可獲得4.3億元。細細算過之后,卡梅隆自然無法淡定。
但是,當天,卡梅隆依舊是帶著遺憾的心情離開會場的,因為,韓三平告訴他:“合拍片光有中國演員參與不行,還得到中國拍攝,故事得與中國相關,中國人還得是主要角色。”

利益在前,使得美國電影人必須想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既不冒犯西方觀眾,又要盡可能在中國帶走更多的錢,因此,就有了為中國觀眾專門制作的“特供版”好萊塢大片,如果能用特供版爭取到合拍片的身份那自然是極好的,如果不行,討好中國市場也沒什么壞處。
具體的特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影片中加入中國演員、中國元素、中國品牌;另一種則是更換影片中原本存在的對中國不利的因素。
于是,《變4》實際上是兩部影片:一部面向北美,高潮部分“汽車人大戰(zhàn)”發(fā)生在芝加哥;另一部面向中國,混戰(zhàn)地點變成了香港。而2013年上映的《鋼鐵俠3》也用了同樣的招數(shù),它為在中國上映的版本添加了這樣的片段:王學圻飾演的“吳博士”(Dr. Wu)看到鋼鐵俠叫板電視上的漢語后用漢語說:“他沒必要費這個勁,中國可以助一臂之力”,然后給自己倒了一杯伊利牛奶;之后,托尼·斯塔克決定不當鋼鐵俠了,并前往中國做手術。
“合拍片光有中國演員參與不行,還得到中國拍攝,故事得與中國相關,中國人還得是主要角色。”
“沒人會到中國治病。”在題為“為何很多中國人不喜歡中國版《鋼鐵俠3》”的博文中,北京網(wǎng)友Eric Jou調(diào)侃道。
不僅如此,《鋼鐵俠3》還篡改了主角死敵“滿大人”的種族身份,讓一口倫敦腔的英國演員本·金斯利來飾演這個在漫畫中被設定為“成吉思汗后裔”的大反派,使美國的漫畫迷們義憤填膺。類似的改動也早有先例。至于第二種特供,2007年的《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和2012年的《黑衣人3》中都刪除了有關華人壞蛋的內(nèi)容;2013年《僵尸世界大戰(zhàn)》則在莫斯科為中國專門拍攝了一版僵尸瘟疫的起源,在西方版本中,這個起源正是中國。
但是,兩邊討好并不容易,好萊塢在為拿走更多的人民幣傷透腦筋時,也遭到美國本土鋪天蓋地的批評—中國元素正在篡改“美國大片”的基因。但即便如此,在人民幣的驅(qū)動下,可以肯定的是,未來,這種來自中國的篡改只會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