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之所以和動物不同之一,可能就是因為人類會開會一部人類史,幾乎就是一部開會能力不佳的人類不斷被滅掉的歷史。
著名的印加帝國滅亡,就是因為不善于開會。在大部分主流的歷史教科書中,都強調西班牙殖民者的船堅炮利和陰險狡詐,所謂的落后就要挨打。
但事實上,當年西班牙人,最熟練的火槍手,也得半分多鐘裝彈完成發射一發,有效射程100米。半分鐘之間,任何一個有經驗的武士都能用弓箭長毛擊斃對手了。
190人之眾的西班牙大軍傾巢而出,進入印加首都,那里印加帝國軍隊有8萬人。
而印加國王在見面儀式上被西班牙人俘獲之后,整個印加軍隊就陷于混亂和崩潰了。
美國人類學家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中分析認為,恰恰是印加人在猝然失去發號施令者國王之后,沒有緊急開會,臨時磋商替代方案的弱開會力,導致整個軍隊雖有數萬,但壓根就是烏合之眾、一盤散沙,最終龐大的印加帝國被190人的西班牙小股部隊滅掉。
而整個南太平洋世界,在大航海時代之所以被那幾個來自歐洲的小帆船摧枯拉朽一般征服,其中原因之一也在于島人沒有發育出足夠成熟的農業,因此也就沒有足夠多的余糧來養活一個不從事勞動的人群。換言之,他們壓根就沒有常設會議組織,一旦面臨巨大變化,就不可能有效組織起來,進行對抗。
會開會的人類之間,開會能力強的又基本都戰勝了開會能力偏弱的一方。
信息足夠真實和快速有效流動,在一個集團內部怎么通過合適的會議制度和會議文化來保障,也是人類歷史上性命攸關的事情。
半個多世紀之前,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以珍珠港全勝那樣有利的開局,卻急轉直下受制于美國,除了整體國力的差別之外,幾次戰場臨時會議也是勝敗關節所在。
中途島一役,作為主力攻擊航母群的指揮官南云忠一,在發現美軍航母而轟炸機都已經裝載了原本準備轟炸中途島的炸彈(對地)而不是魚雷(對艦)時,沒有聽從臨時會議上作戰參謀要求飛機不要換裝彈藥,立即起飛的意見,完全按照教科書般的刻板流程讓飛機換裝。
結果搞得滿甲板炸彈和魚雷,直接造成四艘主力航母被美國航空兵擊沉。
而在日軍最后一搏的馬里亞納海戰中,小澤治三郎直至美軍最終一擊之前,始終以為日軍航空兵已經擊沉了美軍主力航母因為那些飛行員回來時就是這么說的。
這些剛應征而來的菜鳥飛行員,壓根就不敢像之前的資深飛行員那樣,在戰場評估會議上對指揮官直接說出作戰方案有問題。
那些年輕的菜鳥,在激昂上進充滿團結勝利精神的氛圍中,一律就是勝利勝利,鼓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