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生看病并不明碼標價,通常是根據患者地位、貧富和醫生名氣來收費的:有錢人多給,窮人少給甚至免費。所以,古代醫生的主要收入其實是紅包。
醫生收受“紅包”如今雖廣受詬病,卻是古代患者求醫的傳統,連皇家也不例外。當年御醫秦明鶴大膽采用“放血療法”治好了唐高宗李治的“苦風炫目重,目不能視”,起初強烈反對放血療法的武則天親自給秦御醫送了個大紅包。
民間也一樣。據《杭州府志》記載,明初杭州有個叫陶華的醫生治傷寒有神力,但沒有大紅包絕對請不動—“非重賄,莫能致”。
醫療糾紛自古有之,古人的解決方式和今天并沒有太大差別:要么私了,要么告官。
不過,古代醫療糾紛鬧得兇的并不多,一方面因為古代醫生多飽讀經書視醫術為“仁術”;另一方面,官方也有專門針對醫療糾紛的政令。
秦代就有了對醫生每年進行考核的辦法,給醫生分等級,并與待遇掛鉤,讓人們大膽用腳投票;到唐朝,出現了處理醫療事故的法律,按事故嚴重程度對醫生進行流放、論罪和杖責的處罰;明清時期則引入“由第三方進行獨立調查”的制度;到了清朝,對醫生搞“刑罰伺候”就被終身禁止行醫和進行經濟賠償代替了。

古人認為“是藥三分毒”,所以把藥稱為“毒藥”,由官府進行管制,尤其是砒霜、巴豆、烏頭這類既能救人也能殺人的藥品,管制更是嚴格。
但在一開始,控制毒藥要靠藥店自覺,一般只設一名“查柜”,負責檢查顧客的藥方,以防出錯。比如老字號“同仁堂”就有設立查柜的傳統。藥店對購買毒藥的人嚴格把控,絕不輕易賣出。
到元代時,購買毒藥就開始實行實名制了。賣藥的和買藥的都要登記,如果買毒藥確實是用來治病的,可以賣給,但要寫下姓名、地址等個人信息留藥店備案;如果將來出了事,毒死人,不僅買藥的,連同賣藥的也要處死;即便沒毒死人,隨便買賣毒藥若遭人檢舉,“各杖六七十”,還要追加罰款。

“懸壺濟世”的“壺”就是古代醫生的廣告,不過漢朝時的醫生們最先掛出來的是葫蘆—藥葫蘆。
這種廣告一樣掛在醫館門前的標志物叫做“市招”。古代醫生愛打廣告,而且頗具特色。
比如汴京城中有個專賣疝氣藥的李家藥店,因為病人少便請名匠刻制了一頭木牛作為市招,結果求藥者絡繹不絕。
有些藥店還善于利用名人效應。北宋有位婦產科醫生陳沂,治好了康王趙構的王妃,得到了一把御前羅扇作為賞賜。陳氏子孫后來散布浙江各地,各自門前都豎一把木制大羅扇作為市招,“大扇陳”在浙江綿延數百年而不衰。
在明清以前,麻風病被認為是因為縱欲過度和飲食不當之后人體中了“風邪”。用現代人的描述來類比,多少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免疫力下降”有點相似。在這種認識下,治療方法就變成了禁房事、禁嗔怒、禁食生冷、禁酒禁葷等一系列禁忌,而且還要遠離塵世,入山療養。這個過程和道教當中修煉成仙的大體相當。被尊為“藥王”的孫思邈,論述麻風的第一句便是:“得此病者,多致神仙”。

在古代,解決看病難問題較常見的辦法之一是“賜藥”。從秦漢到清末,幾乎所有朝代都有關于賜藥的記載,到了宋元以后,賜藥的事例更多。
紹興十六年,為了對付病疫流行,宋高宗趙構就曾要求翰林院派四名醫官給臨安城內外的百姓看病送藥。宋孝宗趙慎更甚,直接要求所有醫務人員上崗,走上臨安街頭挨家挨戶發藥。
除了皇帝,地方官員也會送藥。據《后漢書·鐘離意傳》記載,建武十四年,會稽郡一帶發生大疫情,死了好幾萬人。當時負責地方具體事務的鐘離意就親自到疫區慰問病人,發放藥品。
當然,賜藥并不是制度,也不是祖宗之制,而是一種仁政,所以除了碰上瘟疫和傳染病大流行,平常有藥送的日子,還真不多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