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的鹽野七生帶著日本式的友好微笑走上講臺,但精致的眼線、蓬松的卷發與利落的阿瑪尼套裝也難掩倦態。
這位終身生活在意大利、研究羅馬史的日本女作家,因中文版《羅馬人的故事》的出版而在中國炙手可熱。她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類采訪和演講活動中,盡管她反復強調“我還是以寫作為主,不太擅長講話”,但顯然,在場的絕大多數人都把這當做客套話而一笑了之—日本人嘛,就是愛謙虛。
文化和語言的隔閡的確造成了一些磕絆。下午的媒體見面會上,第一個問題就遭遇了答非所問的尷尬情況。記者問:“您希望讀者從這本書中得到什么?”鹽野七生卻滔滔不絕地講起了自己的寫作生涯,大家也只得抱著同樣的“日式友好微笑”聽下去。反而是在“您認為是什么成就了羅馬輝煌”的提問后,第一個問題得到了解答。
“我寫這些東西并不是要給現代人做參考,”作家說,“時代變化得太快了,如果只為眼下人的考慮去寫書,十年后你就沒有讀者了。”但顯然,人們選擇性地忽略了她的初衷,有記者很快表示希望知道“從《羅馬人的故事》中,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企業可以吸收哪些精神營養”?鹽野七生給出的回應是:“我似乎沒有資格回答,因為我都不會經營我自己,所以我沒有變成富人。”全場爆發出難得的笑聲。
晚上的論壇中,學者們也反復將古羅馬的歷史與中國當下的現實相對照。“我們中國的學術有一個建設國家現代化的使命感,所以在總結歷史的時候也看一些別人的毛病,希望不再重蹈覆轍,這個層面也是要注意的?!北贝髿v史系教授彭小瑜說。聞之,鹽野七生嘆口氣,頓了頓,低聲說道:“學者和作家完全不一樣啊,學者只寫自己知道的事,作者要寫自己想知道的事,這是我們最根本的區別?!?/p>
在當天七個小時的活動中,這幾乎是她發表的唯一一句反對之辭。